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
请回答:
(1)秦王是指谁?
(2)材料赞扬了秦王的什么功绩?
(3)秦王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洪涝灾害一直以来都是阻碍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的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0月7日我国长江三角洲受到台风“菲特”肆虐,浙江省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水灾。
(1)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请你说说河姆渡先民在原始农业和房屋样式上的主要特征。(4分)
材料二:相传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鲧用“堵”的方法治水,结果水灾闹得更凶了。
(2)鲧治水没有成功,这一历史任务是谁完成的?他采取的新措施是什么?举出反映他优秀品质的成语一例。(6分)
材料三:这是修筑在岷江中游,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水利工程。
(3)这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哪一水利工程?谁主持修建的?(6分)
(4)请说出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4分)
(5)你认为今天应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4分)
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你写出与下列成语相关的人物:
(1)老马识途(2)退避三舍(3)问鼎中原
(4)卧薪尝胆(5)纸上谈兵(6)破釜沉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
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请回答: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
(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吗?
(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与于现实当中。我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ion point“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处遗迹流下一段痛苦的记忆】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个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如后:东面之线,系崇文门大街,图上十、十一、十二等字;……南面图上系十二、一等字,此线循城墙南址随成垛而画。按照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日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英国人将“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
(2)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历经哪次惨痛的遭遇?这次事件暴露出西方列强的什么本质?
(3)材料三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个不平等条约?(1分)材料中所说的地方在北京的哪条胡同?根据条款,列强在这条胡同里取得了哪些特权?
(4)通过以上材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读图答题。
图一 某宗教传播路线图二 澳门大三巴牌坊图三 装帧精美的阿拉伯文经典
(1)以上三图反映的事物分别与什么宗教有关?
(2)图一反映的宗教,其起源地在哪(填序号)?唐朝时期,高僧鉴真将该教传往日本,联系所学知识说说当时中日两国往来频繁的有利政治条件是什么?
(3)图三中的经典是什么?该宗教与其国家的统一有何关系?
(4)联系生活,举两例你身边常见的宗教景观或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