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命运,也推动着历史的进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不但实现了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而且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的农业文明时代跨入工业文明时代。
材料二 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有新建的工厂都使用电动机为动力。1907年德国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1909年美国有24.3万台电动机装备工厂,工业用电动机在20世纪最初10年内猛增了584%。
材料三
材料四:1870---1913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国别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其他 |
1870年 |
23.3℅ |
13.2℅ |
31.8℅ |
10℅ |
21.7℅ |
1913年 |
35.8℅ |
15.7℅ |
14℅ |
6℅ |
28.5℅ |
材料五:1913年各国殖民地面积位次表
国别 |
英国 |
德国 |
美国 |
法国 |
位次 |
1 |
4 |
5 |
2 |
材料六: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的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1899年12月的一次演说
请回答:
(1)哪一发明成果的推广使用实现了材料一中“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在这一次工业革命中,人类进入到什么时代?
(2)依据材料二,说明电力的应用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根据所学知识举例与电有关的哪些发明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面貌?
(3)比较材料三中图片,图二的交通工具与图一相比,采用了什么动力机器?利用这个动力机器,当时人们还发明了什么交通工具?
(4)根据材料四,二十世纪初哪两国的发展速度最快?(1分)
(5)分析判断材料五和材料六,其中“任何人”“他人”又是指的哪些国家? (1分)
充满血腥气味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世界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全面崩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著名非裔美国历史学家社波依斯估计,从非洲被掳掠到美洲的黑人,16世纪为90万人,17世纪为275万人,18世纪为700万人,19世纪为400万人……三四百年间,至少有100万至1500万黑人进入美洲各地。在黑人的故乡非洲,大概丧失了近1亿人口,其中绝大部分黑奴在被捕获、关押、运输途中因各种原因死亡。这些人基本都是青壮年男子。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四百年间”造成非洲人口大幅度减少的原因。
材料二:英国开始借助强大的工业经济力量,将印度改造成自己的商品倾销市场和粮食、工业原料产地。英国的蒸汽纺纱机快速运转时,印度手摇纺车戛然而止,手工纺织业纷纷破产,陷入绝境……19世纪上半叶,印度约有150万人直接死于饥馑。目睹惨状,就连英国的一个总督也不无感伤地叹息:“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历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蒸汽纺纱机”出现在哪一时期?19世纪中期,印度人民民族意识觉醒,请写出这一时期的一位印度民族英雄。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革命思想还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中得到传播……同样具有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归纳殖民体系逐步崩溃的两点原因。
材料四:如图
(4)读图写出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的事件。
材料五:60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起的非殖民化运动中,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新生的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中国、印度、缅甸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5)综合上述材料,请就如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给出你的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1865至1867年间,平均每年发生的农民起义为50余次,城市贫民起义超过16次。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纷纷侵入亚洲各国,日本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殖民的对象。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从1919年起实行粮食征收制,农民无偿地按摊派的数额把“余粮”交给国家,却很少能得到补偿。农民对此极其不满,暴动此起彼伏。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材料三 如表所示
1931﹣1932年美国经济指标(部分)(以1925年为100) |
|||
工业生产 |
工厂就业 |
工厂工资额 |
|
1931年3月 |
87 |
78 |
75 |
1931年9月 |
76 |
73 |
62 |
1932年6月 |
59 |
60 |
43 |
——摘编自金德尔伯格《1929﹣1939世界经济萧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日本面临的内忧外患。结合所学,指出日本为解决危机而采取的重大行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针对农民的“不满”,列宁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述美国政府解决这些经济问题的对策。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以上各国解决危机的共同策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唐在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先进的中国文化有力地辐射到了周边国家,并逐渐成为这些国家的主流文化。
材料二: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碰撞、融会,就其内容、层面和过程来看,大体上先是物质接触,进而制度借鉴,最后是精神交往。西学的传入以及中国人对西学内涵的了解,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据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等
(1)依据材料一举出三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各一位。结合唐朝时期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划线部分加以说明。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50字左右)
(3)比较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古城特里尔。当时整个德国还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之下,而特里尔市所在的莱茵地区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出现了较为繁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并由此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力量和进步思想。
(1)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出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1843年,马克思研究了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历史著作以及早期资产阶级著作家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著作,他还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法国工人运动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入研究。1844年,马克思提出消灭私有制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写出马克思的主张,并归纳他的研究方法。
材料三: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义正辞严地谴责西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残害中国人民的侵略行径,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他们还预言中华民族必将在伟大的革命变革中崛起,成为开启整个东方世界新纪元的曙光。
(3)阅读材料三,举出当时正在进行的列强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材料中划线处预言是否成真?结合史实进行论证。
材料四:马克思还十分关注俄国的发展道路,同俄国的革命家和学者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探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发展方向。
(4)阅读材料四,结合20世纪初俄国的两场革命,对其“发展方向”加以说明。
材料五:马克思部分活动:
时间 |
活动 |
1848年 |
与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 |
1864年 |
参加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并被选入协会的领导机构 |
19世纪60﹣70年代 |
指导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揭露资产阶级政府的凶残面目和反动本质 |
1871年5月 |
撰写著作总结巴黎公社的战斗历程和革命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5)依据材料五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并分析这一理论与工人运动的关系。
材料六:填写《自白》是马克思全家喜爱的活动,它反映了他们的信念、品格和情怀。
马克思的《自白》(部分) ①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②您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③您喜爱的诗人……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④您喜爱的优点……纯朴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克思画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6)马克思的《自白》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条(写出序号即可),为什么?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人们研究历史时,有多种视角解释过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西欧走出中世纪”的两种观点
视角 |
内容 |
|
观点一 |
A: |
“西欧走出中世纪”受益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在大航海开始之前,西欧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促进西欧发展的科技、航海船只制造等技术大多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发明或完善的。直到19世纪,西欧才赶上并超过亚洲先进国家。 |
观点二 |
B:欧洲视角 |
“西欧走出中世纪”是自发的结果。14、15世纪,西欧社会内部出现了反封建的因素,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随后不断向外扩张。15、16世纪之交,西欧逐渐走出中世纪。 |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观点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亚洲国家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2)根据观点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走出中世纪”的原因。
(3)根据材料,写出观点一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