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片,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下列图表材料。
树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该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你认为该博物馆建在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1919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6月后,该事件的中心和主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在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地区),以及中国与南亚地区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条交通路线。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通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请回答:
(1)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听说的这条道路,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结合课本内容说出这条道路的路线。
(2)为开通这条著名的交通线,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至少两名)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3)为什么说这条道路是“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请举例说明。
(4)今天,要使这条“要道”重现往日的辉煌,你能提出哪些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汉书》
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至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
(2)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平民各自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斯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不得照抄原文)?
(4)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改革和变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此材料是什么改革的内容?
(2)此改革有何影响?
(3)明君推动社会的进步,暴君导致王朝的灭亡,列举一个我们学过的暴君?
生活与历史
(1)Tony是一位对中国古代史极为感兴趣的美国中学生,当她学习了中国先秦历史后产生了一个疑惑:中国先秦史的舞台上春秋战国思想家学说知多少?就此她向你发了个E——mail,希望你能解开她的疑惑。
邮件一:下面是Tony收集到打乱了次序的思想家的学说材料。你能帮她对号入座吗?(要求将字母填在对应的表格里)。
A.“互爱互利” “反对不义战争” |
B.“因材施教” |
C.“无为而治” |
D.“国家权力应集中于君主手中” |
思想家 |
孔子 |
墨子 |
庄子 |
韩非 |
思想 |
邮件二:Tony想模拟一次“百家讲坛”的一系列论坛,邀请的几位嘉宾有:孔子、庄子、孙膑、韩非,请你帮她安排最适合他们的拦目。
①《人与自然》②《法制空间》③《军事天地》④《教育论坛》
图说历史,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他在经济、文化、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秦朝的统治?
(2)秦长城东起哪里,西到哪里?
(3)写出秦朝疆域的四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