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问题探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历史。请回答:
(1)1927年,中国共产党遭到了民主革命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只剩下了一万多党员”,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中国革命遭受如此重大挫折的原因是什么(请至少写出一点)?为了挽救革命,中共领导人民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和探索?
(2)30年代,正当革命呈现星火燎原之势时,中国革命再遭重大挫折,红军被迫放弃辛苦创建的根据地,踏上长征之路。导致这次挫折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克服危机,实现生死攸关的转折的?
(3)上述斗争历程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精神?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上海这座东方明珠见证了中国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下面四幅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上海历史的变迁,请你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哪次战争后上海的命运?请指出这次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图二是在哪一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
(3)图三的陈独秀在上海发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4)图四反映的是哪次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5)综观上海历史的沧桑巨变,你有什么感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材料三: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 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1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上)
(1)材料一中“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指的是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图1的主张变为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
(3)材料二中,孙中山把图2中“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请问具体指的是哪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进行了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简述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据材料三,写出这场“文化启蒙的运动”名称。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

阅读下列三则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情景。

材料二: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丰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材料三: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汀又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该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3)材料三所指“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这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注:指器物方面)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材料二:“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康有为
材料三:毛泽东曾回忆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材料四: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先驱们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感伤,但俄国革命的成功却带来另一条走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1)材料一所说“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请列举一位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
(2)依据材料二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哪方面的内容?该学派后来掀起一场救亡图存的实践活动的名称叫什么?
(3)材料三中的横线应该填上的杂志名称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为什么胡适、陈独秀能成为毛泽东的模范?
(4)据材料四,“五四文化思潮”发生的时间是何时? “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四则材料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的共同点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上有何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回答:
材料二:“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材料三:“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吴佩孚
材料四: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

(1)材料一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二,北洋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何影响?
(3)吴佩孚的通电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性质是怎样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地位?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当时的思想发展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联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