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便点燃俄国革命的烈火。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愿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
棉花加工(吨) |
冶铁(吨) |
1861年 |
30951 |
327610 |
1891年 |
171994 |
992210 |
材料三: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说
材料四: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1)下面是一道选择题,但没有题干,请根据你阅读材料一获得的认识,将它补充完整。同时在后面的括号内写上答案。
题干: 答案( )
A、发展资本主义 B、对外侵略扩张 C、增强军事实力 D、避免人民革命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与1861年改革有什么联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而告终,它对美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4) 材料四体现的主要治国思想是“工业兴国”。你认为明治维新哪些措施体现了“工业兴国”的治国思想? (2分)
(5)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说说战争和改革对历史发展有什么共同作用?
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材料三"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
⑵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
⑶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⑷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
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的?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一早,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进入战斗状态。虽然当时人们希望现场解决,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规模派兵,国民党政府也立即发布了动员令,此后进入了持续8年的日中战争。……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件,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2001年版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材料四中日两国交往一览表
时间 |
双边贸易额(亿元) |
人员往来(万人) |
友好城市(对) |
1972年 |
11 |
-- |
0 |
2006年 |
2073 |
480 |
233 |
材料五 2009年2月10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奉命就日本在钓鱼岛海域常驻可搭载直升机巡视船一事,向日本驻华使馆官员提出严正交涉。
请回答:
(1)日本发动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材料一中所说的"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那段"不幸的历史"?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用一句话概括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
(4)根据材料五,请你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的身份发表一份简短的声明,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
多数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次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6世纪,第二次从19世纪初期到一战前,第三次从二战后到现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洋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哪位航海家率领的船队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l分)
材料二 1814年,他(史蒂芬孙)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使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2)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式交通工具,试各举一例。(2分)
材料三 如图 汽车生产全球化模式图
(3) 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l分)
材料四如图,“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集团公司的挂牌仪式
(4)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为我国建立什么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图中表明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2分)
材料五 20世纪是经济和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人类社会却未能因此进入安宁太平的理想境界……全人类共同面临着众多的危机与挑战。
(5) 众多的危机与挑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的,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共同努力。请举出国际社会合作解决人类危机的一个成功范例。(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 ,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摇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二列宁认为,对落后的国家来讲,农民是社会各种力量中“决定性的因素”,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至关重要。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
——《青海社会科学》2005 年第2期
曾长秋、王千慧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椎行了农村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在农村普遍推行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又重新取得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即使用权……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王郁昭《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1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列宁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苏俄在1921年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3)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我国率先实行农村改革的地区。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使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4) 以上材料使你有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