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 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并指出成型的中国传统文明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 7分)
服饰不仅能遮体御寒,也是表明整个社会进步的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法律一般都对各阶级和各阶层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下层人民越级穿上层等级的服饰,甚至连马的装饰也有贵贱之分。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的装饰和象征作用远远超过其御寒遮体的功能作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审美观对服饰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上流社会的华贵服饰深受宫廷的影响:扑粉的假发,用料考究,做工精美和缀有华而不实的装饰的服装代表了一个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材料三: 工业革命后,服装的装饰作用越来越同其功效能作用相结合,过分的装饰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工作,所以从19世纪开始,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典型的男装是西装外套和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穿浅色的衬衣,系深色领带或领结。
材料四:右面是欧洲一普通平民: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服饰上的什么样的变化?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3)观察材料四的图片是属于什么时期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会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终审法庭诉讼等。通常用举手表决。……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这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
材料二在1832年的改革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选举资格的限制也仅仅从身份资格转为财产资格,身份歧视变为财产歧视……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材料三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奴役他们的政治工具不能当成解放他们的政治工具来使用。……公社必须由各区全民投票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一切公职人员像公社委员一样,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英国议会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根本原因。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对比材料二、三,分析巴黎公社在选举上的进步性。
(4)上述材料中选举权的变化主要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问题有人总结为三次浪潮:第一波浪潮发生在16世纪,这次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815——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度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波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重要战略抉择,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迈向新纪元,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高瞻远瞩、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积极姿态,并将对新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广泛和深远影响。
——摘自香港《大公报》《中国入世影响深远》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经席卷世界,各种生产要素都在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配置,各个国家也通过市场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与资源。自由贸易机制广泛建立,中国也融入其中,在世界各国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也已经通过和平、合法的方式走向全世界,在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人民。
——《复兴之路》根据材料一,列举史实判断分析全球化过程中是否出现过停滞、倒退现象?与前两次浪潮进程相比,冷战后时期的经济全球化有何突出特点?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目的。(2分)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政府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3分)
工业化进程是指从以农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向以工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转变,在近现代史上,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自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动力,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
——摘自《英国工业化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1925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对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
——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
请回答:从材料一、二可看出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相比有何不同?
结合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的历史背景分析,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简要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工业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三段材料看中苏英三国的工业化道路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协调是未来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共同愿望。双赢或多赢更是人类期盼已久的永恒主题。以下材料均选自凤凰卫视百年政论欧阳江河,孔庆东等著《1900-2000世纪末的追问》
材料一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这是中国当时政府跟民众的一次合作,尽管这一合作是被迫的。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学生面对政府大获全胜的运动。这个“唯一”马上产生了一个“第一”。中国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拒绝签署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1)五四运动弘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五四运动初步胜利的结果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材料二中国是联合国当然意义上的常任理事国之一。而联合国的成立和它六十多年卓有成效的工作,表明人类在通常情况下,具有协调合作的理性。
(2)二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何以会提高?联合国是如何协调解决当代世界的国际事务的?(
材料三开国大典之前,《共同纲领》出台,这表明一个广泛的合作刚刚在中国开始。伴随着中国内部的这种合作,还有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还有跟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不合作。
(3)中国当时的内外合作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随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其原因。
材料四合作化,本来是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所创造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却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得到了最广泛的实验。从苏联的集体农庄到中国的人民公社,合作化展现了它斯芬克斯一般的神秘莫测的面貌。
(4)如何理解中苏的合作化展现了它斯芬克斯一般的神秘莫测的面貌?你认为斯芬克斯迷底是如何被揭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