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林文忠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 冯忠辉《近代前期主要政治派别与中国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复(严复)殚心著述,於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精欧西文字,所译书以朅辞达奥旨。”
——《清史稿》
材料三:中日和约十一款,全权大臣既画押,电至京师,举国哗然,内之郎曹,外之疆吏,咸有争论,……。初则广东举人梁启超联名百余,湖南举人任锡纯、文俊铎、谭绍裳各联名数十,首诣察院,呈请代奏。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五: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林文忠公”是谁?受他影响,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一书,编写的目的是?
(2)材料二中的“复”影响最大的译著是?“复‘提出的进步观点有?
(3)材料三中“中日和约”是指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2分)
(5)指出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材料五中的“器物”、“制度”、“文化”的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问答题
图说历史
(1)上图反映的是什么时间的什么重大事件?
(2)上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阅读下图,根据要求,按序号在空白处填写恰当史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彻底消除和根绝欲望后,生老病死,悲伤、哀痛、苦难、不幸和绝望就一扫而光。”
材料二:“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大家都应信仰‘真主’,而不要信仰本部落的神。”
材料三:“救世主不久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
(1)对中国、欧洲历史文化影响深远的分别是什么宗教?
材料二:下表是某地区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大约数字):
时间 |
白人 |
黑人+混血 |
土著人民 |
1490年 |
0 |
0 |
50000000 |
1570年 |
138000 |
260000 |
9700000 |
1650年 |
725000 |
815000+644000 |
9105000 |
1825年 |
43490000 |
4188888+6252000 |
8211300 |
(2)材料四表格所反映的是哪一地区的情况?黑人是以怎样的方式移居这一地区的?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未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未经议会的批准,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1)以上材料出自什么文件?该文件是在什么事件后颁布的?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2)材料代表了什么事件?材料中“独立的合众国”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
材料三: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十条意见的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
(3)上述内容出自法国的《人权宣言》,其第十条保护了什么自由?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当你走进一家破落的织布店,两三部织布机映入眼帘,如同废物一般被冷落在角落。你问这般光景是何原因?店里的老母亲说得可怜:女儿们因为织布机不方便,离家到工厂去赚钱。”
——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歌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家织布店的没落是受到了哪一事件的冲击? 这一事件中最具标志性的发明是什么?
材料二:法国经济学家保罗·德·卢西埃在189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一书中写道:“法国士兵的背包里装的都是芝加哥生产的牛肉罐头”,“美国已从一个令人好奇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惧的东西”。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一个让“美国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惧的东西”的事件?指出美国在当时交通运输领域的发明有什么?
材料三: 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3)材料三中“这种制度” 指的是什么?领导这次改革的人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