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虏人过五千,移文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故事:按旧例。虏:敌人。移文:发文书。传檄:发出紧急公文。交缚:交叉缚扎。热火:点火。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公将鼓之(       )
(2)望其旗靡(     )
(3)会匈奴大入塞(       )
(4)范兵不敌(     )
用“/” 给下列句子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⑴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
⑵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作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家,曹刿和廉范各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加点的词
真无马邪其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晚正 / 愁余,山深闻 / 鹧鸪 B.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C.遂率 / 子孙荷担者 / 三夫 D.食马者 / 不知其能千里 / 而食也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出师表》)
解释加点字词。

A.此天所以资将军() B.既帝室之()
C.总英雄( ) D.夜忧叹 ( )

E.庶竭钝( ) F.攘除奸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迎将军者乎? 故临崩寄臣大事
B.今操已拥百万众以伤先帝
C.将军身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当奖三军
D.民殷国富而不存恤先帝臣谨慎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均可) (2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文段正体现了前半句中的“”,【乙】文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2分)
诸葛亮备受后世推崇,而【甲】【乙】两段文字正好体现了他最受推崇的两个方面特点,你认为是哪两个方面呢?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阅读《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言知之者不好之者
B.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无信
C.湮沙上果得数里外
D.僧募金修乃石性坚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十余岁 阅:   
不亦乎颠: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甲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非不深也池:②又何焉间: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七里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 B.天下顺 C.肉食者谋 D.小大

翻译下列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翻译: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从甲段看,孟子认为“人和”达到极致,君主就能拥有“”(用原文回答)的有利局面;就乙段看,曹刿认为君主只有做到“”(用原文回答),才算得上尽忠职守,战争才有胜算。综合甲乙两段,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结论:治国者必须(用自己的话回答)才能得天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