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李浩,字德远。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③谮:诬陷。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此见忌于众”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祭尉首 B.不物喜
C.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D.土砾凸者为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都去拜见他,李浩毅然不去。
B.台州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于是禁军中有人图谋作乱,被李浩用语言震慑住。李浩查出为首的四个人,施以黥刑后流放,事情得以平定。
C.朝廷买米八万石,李浩检举负责的官员克扣官钱。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跟着附和,李浩力争严查,得到皇上认可。
D.李浩为人傲慢,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对用金钱诱惑他的小人,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用尽各种方法都没成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兼光禄寺丞(           )            ②户部不敢(           )  
③上其言(          )                  ④以此忌于众 (            )
翻译下列句子。
①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答:                                                                                        
②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二)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媵人持沃灌()②援疑理()③幼颖异,能文()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白玉之环

A.屠自后断其 B.以其志
C.河、洛之士翕然 D.才美不外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书赴告同学者无从致书
B.当余从师也颢目送
C.余缊袍敝衣处其间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久而和去后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在从师求学的态度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结合文意分析。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芳容泣而之(作标记) B.之可以即愈 (给……吃药)
C.且吾有大事未(了结) D.闻言动 (神色)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安得汝寻亲孝子因以号焉
B.由是始有负骨归葬念祗辱于奴隶人
C.风雨骤至置酒而招之
D.吾病剧故有名马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结合文章谈谈芳容具有哪些美好的品格。(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言默戒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其不祥()②旦而不鸣()
书之以为言默戒()④则人将汝以时夜()
下面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言默,何以异此?

A.无鲜肥滋味 B.弗
C.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 D.当余从师也

将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还家(2)屋舍俨然
(3)遂小溪(4)不应所问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1分)
不足为外人道也。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选段,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①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②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③回巧④献技⑤,以效⑥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⑦之状与目谋⑧,瀯瀯⑨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⑩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澧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
【注释】 ①李深源、元克己:作者的两位友人。②刈(yì意):割。③熙熙然:和谐愉快的样子。④回巧:指山峦回环、云水萦绕。⑤献技:指鸟兽呈献出各种技艺。⑥效:呈献。⑦清泠:形容景色清凉明澈。⑧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⑨瀯瀯:拟声词,水回旋的声音。⑩匝(zā)旬:满十天。(11)澧镐鄂杜:地名,都是当时京都长安附近豪门贵族聚居的地区。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
蒙络摇缀②往来翕忽悄怆幽邃④而有之⑤予怜而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下列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石潭的构造特点、有活水注入、少有人来等都是潭水清澈见底的原因。
B.甲文中“斗折”写的是静止的溪身,“蛇行”写的是流动的溪水,一动一静,各具特色;用“犬牙”形容小溪两岸的形状,突出了“岸”是石岸,特征明显。
C.甲乙两文中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密切地交融在一起,情融景,景寓情,使这两篇游记散文具有了深沉的思想内容。
D.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叙述发现石潭、购买小丘的事,描写石潭和小丘的美丽景色,议论石潭和小丘的遭遇,直接表达了对它们不幸命运的同情。

有人评论: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刻画永州山水,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他笔下的小石潭和小丘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请结合以上两段选文,联系作者的遭遇,说说小石潭、小丘与作者之间的相似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