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李浩,字德远。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
(节选自《宋史·李浩传》)
【注】①秦熺:秦桧之子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③谮:诬陷。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此见忌于众”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祭尉首 B.不物喜
C.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D.土砾凸者为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都去拜见他,李浩毅然不去。
B.台州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于是禁军中有人图谋作乱,被李浩用语言震慑住。李浩查出为首的四个人,施以黥刑后流放,事情得以平定。
C.朝廷买米八万石,李浩检举负责的官员克扣官钱。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跟着附和,李浩力争严查,得到皇上认可。
D.李浩为人傲慢,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对用金钱诱惑他的小人,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用尽各种方法都没成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兼光禄寺丞(           )            ②户部不敢(           )  
③上其言(          )                  ④以此忌于众 (            )
翻译下列句子。
①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答:                                                                                        
②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泉水激石,泠泠响()
势竞上()
③窥谷忘()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话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对文章后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补写了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寒树”。
B.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
C.最后以抒情作结,让人回味无穷。
D.结尾平稳和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的余地。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题3分)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其塔动()
②便实之()
③人皆其精练。()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阅读两段有关晏子的古文,回答小题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市租:税款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
(1)缚者曷为者也?
(2)是寡人之过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盗( )(2)其实味不同( )
(2)寡人反取焉。( )(4)晏子( )
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2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吴宫遗事
越心未平,而夫差有忧色。一旦,复筑台于姑苏之左,捭(bǐ)参政者以听百姓之疾苦焉,以查四方之兵革焉。一之日,视之以伍员,未三、四级,且奏曰:“王之民饥矣,王之兵疲矣,王之国危矣。”夫差不悦,伯嚭(pǐ)以代焉。毕九层而不奏,且倡曰:“四国畏王,百姓歌王,彼员者欺王。”员曰:“彼徒于其身之亟高,固不暇为王之视也,亦不为百姓谋也,岂臣之欺乎?”
王赐员死,而嚭用事。明年,越入吴。
【注释】①吴宫: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宫室。②越心未平: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和其臣民常怀报仇复国之心。③俾:使。④一之日:十月以后的第一个月,即十一月。⑤伍员:字子胥,吴国大臣。⑥未三、四级:没等建好第三、第四层。⑦嚭:伯嚭,吴国太宰。⑧倡:宣扬。⑨这句意思是说嚭只想自己的官职赶快升得高些。亟:急,赶快。⑩用事:专权,当权。
解释下列文中划线的词。
(l)九层而不奏
(2)不暇为王之视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差不悦,伯嚭以代焉。
这篇短文揭示了怎样一条深刻的历史教训?

阅读《〈孟子〉二章》,回答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入则无法家拂
B.固不以山溪之险恒亡
C.以天下之所天下
D.舜于畎亩之中征于色于声而后喻

选出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下面对两篇选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两章》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气势恢宏,读起来有节奏感。两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时、地利、人和对战争的影响,论述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进而论证了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从而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个人推广到国家,立论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论点后进行了对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举例、对比论证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