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 ,b .
(2)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装置编号).用B装置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图F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装置.实验时,打开分夜漏斗活塞,通入干燥氧气约10秒,引燃铁丝下端火柴杆,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口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
铁丝剧烈燃烧, .
改进后的优点是 (填序号).
①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更方便
②塑料瓶代替集气瓶,防止集气瓶炸裂,更安全
③装置集氧气的制取、干燥和性质验证于一体,实验更优化
(4)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内,木条复燃,拿出木条,盖好集气瓶.过一会儿,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仍然复燃.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木条不再复燃.据此现象 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
增氧剂可用于给鱼池增氧,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种增氧剂的增氧原理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该增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可以表示为2Na 2CO 3•3H 2O 2。过氧化氢溶液常温较稳定,能缓慢分解,受热容易分解。
【提出问题】增氧剂真的能增氧吗?
【初次探究】取少量增氧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观察到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溶液,无气泡产生;加热,产生大量气泡。
【作出猜想】该兴趣小组结合资料和实验现象推测增氧剂溶于水后生成Na 2CO 3和H 2O 2。
【再次探究】该兴趣小组进行如表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1) |
另取少量增氧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待其完全溶解,再加入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
|
溶液中含有H 2O 2。该操作中H 2O 2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
待步骤(1)完全反应后,将所得物质过滤,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
产生白色沉淀 |
溶液中含有Na 2CO 3 |
【得出结论】该增氧剂的增氧原理为 。
【评价反思】该增氧剂的保存方法为 。
实验室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稀盐酸、锌粒以及如图仪器及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CO2,选择的仪器是 (填序号)。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O2,还缺少一种仪器,其名称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果用装置⑨采用排空气法收集H2,则H2从导管口 进入(填“a”或“b”)。
以黄铜矿(主要成分为CuFeS2)为原料,采用生物炼铜是现代炼铜的新工艺,同时还可以获得绿矾(FeSO4•7H2O),流程如图:
(1)步骤①中的化学方程式:4CuFeS2+17O2+2H2SO44CuSO4+2Fe2(SO4)3+ 。
(2)步骤②中的反应有两个:反应一是Fe+Fe2(SO4)3═3FeSO4,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二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加入的A是 (填化学式)。
(4)获得绿矾的“一系列操作”为:蒸发浓缩、 、过滤等。
某班同学在做“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的探究实验时发现,酸碱之间的反应,往往没有明显的现象。那么如何判断酸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酸、碱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药品】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酚酞溶液、蒸馏水。
【实验探究】
(1)甲小组在烧杯中加入5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发现 (填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小组进行了以下三个实验,并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得到了如图所示的三条曲线。
实验一:50mL稀盐酸与50m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曲线a);
实验二:50mL稀盐酸与50mL蒸馏水混合(曲线b);
实验三:50mL氢氧化钠溶液与50mL蒸馏水混合(曲线c)。
结合实验目的分析,增加实验二、实验三的目的是 。
对比三条曲线,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①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交流与反思】
(3)甲小组认为,通过实验探究(2)得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不严谨,应该补充 实验。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 。
(2)若用装置B制取氧气,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此法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则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 → 。
(3)实验室用装置A、F进行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为了检验反应的产物,装置F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反应过程中该装置内的现象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