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为检验其是否变质,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九(五)班同学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提出问题】待测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1)请你用化学方程式写出NaOH溶液变质的原因:
【提出猜想】
(2)猜想一:NaOH,猜想二:Na2CO3,猜想三:
【设计方案】
(3)实验方案(一):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该待测溶液没有变质,猜想一正确。
请你判断该方案是否合理 ,理由是 。
实验方案(二):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稀盐酸,若溶液中没有出现气泡,则说明该待测溶液没有变质了,猜想一正确。小陈同学认为该结论不合理,请你想一想他的理由 。
实验方案(三):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先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再加入无色酚酞,若观察到先有白色沉淀产生,后溶液变红的现象,则说明猜想三正确。请你写出发生的方程式 。小刘同学提出异议,原因是 。
实验方案(四):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先向其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再加入无色酚酞,若观察
到 现象,则说明猜想三正确。
【实验结论】该溶液为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
【反思交流】CO2与NaOH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除了选用试剂验证产物碳酸钠的存在能证明两者可以反应外,是否有其他办法证明两者反应呢?
(4)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实验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属的性质做了如下探究,请你填写空格:
(1)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每支试管中均放有完全相同的洁净铁片):
①甲同学认为,试管A发生的现象就能够说明铁的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乙同学不同意他的观点,认为必须全面观察试管_____________(选填试管编号)发生的现象,并经过科学严谨的推理,才能得出上述结论。
②试管D和E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探究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是否更容易锈蚀。
③为防止金属锈蚀,除了采用覆盖保护膜等措施以外,还可以制成合金。这是因为合金与纯金属相比,其组成和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2)某同学向分别盛有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粒的试管中,倒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以“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有的同学认为这种方案不够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一定质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 _______,且反应后溶液质量比反应前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硫酸的质量分数有关;b.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小组同学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硫酸的质量分数 (均取20mL) |
锌的形状 (均取1g) |
氢气的体积(mL) (均收集3分钟) |
① |
20% |
锌粒 |
31.7 |
② |
20% |
锌片 |
50.9 |
③ |
30% |
锌粒 |
61.7 |
④ |
30% |
锌片 |
79.9 |
(1)小组同学用右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其中量筒的作用是,氢气应从(填e或f或g)管通入。(已知:氢气难溶于水)
【收集证据】
(2)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
【得出结论】
(3)结论是 。
【评价与反思】
(4)下表是小组同学第①组实验的详细数据。
时段(均为1分钟) |
第1分钟 |
第2分钟 |
第3分钟 |
第4分钟 |
第5分钟 |
第6分钟 |
H2的体积 |
3.1mL |
16.7mL |
11.9mL |
9.6mL |
7.6mL |
6.0mL |
请描述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变化,并解释第二分钟以后变化的原因。
(5)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可能还受温度因素的影响,请设计实验验证。
某研究小组发现,维C泡腾片(保健药品,主要成分见图1)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如图2)。该小组同学探究该气体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
小华说:该气体可能是CO2、O2、CO、H2、N2。
小明说:不可能含有N2,因为。
小芳说:不可能含有CO和H2,因为从药品安全角度考虑,H2、CO易燃易爆,同时CO也 。
该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②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气体中 |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
【得出结论】
(1)由实验①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由实验② (填“能”或“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理由是。
某兴趣小组同学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很多因素都能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于是,
同学们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
【实验过程】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 |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
MnO2的质量 |
测量数据 |
|
Ⅰ |
50.0g |
1% |
0.1g |
9 mL |
Ⅱ |
50.0g |
2% |
0.1g |
16 mL |
Ⅲ |
50.0g |
4% |
0.1g |
31 mL |
【实验分析】
(1)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表格中的“测量数据”的指的是:相同时间内_。
(3)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填编号)。
【实验结论】
在相同条件下。
【交流评价】
(1)甲同学提出在上述实验中测量同样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2)乙同学提出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实验反思】
除了上述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外, _(写一种)也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度,你的实验方案是。
某化学小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①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若将红磷改为木炭,反应结束后降至室温,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不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_。
(2)用四硫化钠(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反应原理为:2Na2S4+O2+2H2O=8S↓+4NaOH(氢氧化钠)。
小资料:四硫化钠(Na2S4)与氧气、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固体硫(S)和易溶于水
的氢氧化钠。
【实验过程】
①取足量的四硫化钠固体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的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1所示)。
图1图2
②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2所示),拔下橡胶塞,观察到,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2。理论上h2∶h1=。
③按照①和②再重复实验2次。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
h1/cm |
11.0 |
11.4 |
11.6 |
h2/cm |
8.7 |
9.1 |
9.2 |
根据第3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结果精确到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