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0分)
【民族交响、国家统一——中国篇】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和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
材料一: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他说:“我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材料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台湾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台湾还可以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祖国统一以后,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联邦合唱——美国篇】
材料三: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在面临国家分裂时,林肯说:“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我们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折断。”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独特的模式”指什么?这种“模式”除了台湾外,还适用于我国哪些地区?
(3)材料三中“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什么?材料四中使双方“纽带绷紧”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这一焦点问题的解决对美国历史发展有何深远意义?
【学史明智——感悟篇】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相互关系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对我国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绝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1)请举出一列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对我国人民犯下的法西斯暴行。(1分)
材料二: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一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2)请说出1938年在正面战场,1940年在敌后战场各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的名称。从材料二中,你能总结出保证抗日胜利的哪一重要因素?
材料三: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专访日本。回国后在央视《东方时空》谈访日感受时说,在日本参观靖国神社的人每年大约有500万人次,而且大部分是青年人,而日本和平展馆每年却只有50万左右的人次参观。
(3)日本的一部分青年人热衷参观靖国神社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四:2008年10月25日《新闻联播》报道,麻生太郎于23日至25日来华参加了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与他进行了会谈。麻生太郎多次提到“共同利益”这个词,他表示,中日两国开展互利双赢合作是时代的要求,在当前世界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的情况下,中日两国尤其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
(4)材料四反映了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假如你是中国或日本领导人,请你为保持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提出几点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年9月30日下午6时,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毛泽东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三十年前指的是哪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运动?
(2)这一运动是什么革命开始的标志?
(3)在这一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是哪一革命政党?这一革命政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4)这一政党在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前夕,分别召开过哪两次重要会议?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要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要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三: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材料五: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会全体,国内各名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统治者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对此你如何评价?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什么思想主张?
(3)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五的内容分析,它体现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那些主要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世纪以来,发生了两次全球性的世界大战,世界格局几经变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团结合作中实现共赢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
材料一表两次世界大战简表
| 战争名称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导火线 |
A |
|
| 主要战役 |
凡尔登战役 |
开辟第二战场:B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 性质 |
C |
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
⑴列表归纳相关历史事件,是常用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上写出材料一表3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经过一战的较量,最终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格局?
材料二 1945年5月8 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后来的两大组织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2)“战争财刚刚开始”指的是冷战,那么请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中“两大组织”指的是哪两个组织?“两极格局形成”与二战中哪次国际会议相关?
材料三
(3)图1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根据图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影响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改革与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在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有三次成功的改革调整: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7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俄)彼得格勒省农民说:“我们那里发生过把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吉尔吉斯的农民说:“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
(1)苏俄农民对什么政策感到气愤和不满?为此,列宁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 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由此,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渡过了难关。
——摘自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疑怀”到模仿”的原因。“(2 分) 罗斯福总统采取的相应对策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模式僵化了。”……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最,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讲话
(3)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提出?(1分)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这一“改革”与列宁的“探索”在内容是有何相似之处? ,从以上三国的经济改革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