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5分)运用动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实现基因定位。研究发现:用人体细胞与小鼠体细胞进行杂交得到的杂种细胞含有双方的染色体。杂种细胞在持续分裂过程中仅保留鼠的染色体而人类染色体则逐渐丢失,只剩一条或几条。下图是人的缺乏 HGPRT 酶突变细胞株( HGPRT -)和小鼠的缺乏 TK 酶细胞株( TK -)融合后并在 HAT 培养液中培养的过程,结果表明最终人的染色体在融合细胞中仅存有 3 号染色体或17 号染色体或两者都有。已知只有同时具有 HGPRT 酶和 TK 酶的融合细胞才可在 HAT 培养液中长期存活与繁殖。

(1)体细胞杂交克服了             ,过程①常使用的方法是                   。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                      
(2)过程②中,为了防止细菌的污染,所用培养液应该添加一定量的             ,此外还要定期用        处理细胞,使贴壁生长的细胞脱落形成细胞悬液。
(3)从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判断HAT培养基是一种             培养基。
(4)从图示结果看,可以确定人的基因TK 酶位于17号染色体;该方法是否可以对鼠基因定位,为什么?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动物细胞工程的常用技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对人类了解自身的奥秘、增进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而其基础是对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如下图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_______________。
(2)e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e和f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1分子的e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e共有_______________种。
(3)a包括_______________等元素。f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4)用图示表示1分子e的组成成分的连接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低温条件下,将叶片置于研钵中,加入某种溶液研磨后,将细胞碎片和细胞器用离心法进行分离,第一次分离成沉淀P1(含细胞核和细胞壁碎片)和上层液体S1;随后又将S1分离成沉淀P2(含叶绿体)和上层液体S2;第三次离心将S2分离成沉淀P3(含线粒体)和上层液体S3;最后一次将S3分离成沉淀P4(含核糖体)和上层液体S4
请根据下列问题填入相应的符号(S1~S4和P1~P4)。
(1)含DNA最多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3)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4)蛋白质含量最多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下图是一个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_______________细胞的模式图,该细胞中有[]_______________,因此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
(2)与人体细胞相比,它所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烟草叶肉细胞相比,它所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3)能将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内蛋白质等物质运输的通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⑨是_______________,它在人的胰岛B细胞中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6)图中能直接发生联系的膜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水的生成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豌豆细胞中与细胞质遗传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江苏金坛调研)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在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实验中,教材要求必须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使用,但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按照不同的使用顺序先后使用甲液和乙液,实验发现,无论甲液、乙液先后使用顺序如何及是否混合后使用,结果都是一样,均发现砖红色沉淀,于是有人提出如下观点:
实验猜想: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与其甲液、乙液使用顺序及是否混合使用无关。
实验设计:为探究以上猜想,实验按下列表格思路设计:

试管
第1次加入物
第2次加入物
第3次加入物
加热
颜色变化
1号
2 mL苹果汁
2 mL0.05 g/mL CuSO4
2 mL 0.1 g/m
L NaOH
加热

2号
2 mL苹果汁
A
B
加热

3号
2 mL苹果汁
C
加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3号试管中空格处应加入的物质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3号试管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思想?__________________。
(3)1号与2号试管相比,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论预测及相关结论:
①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正确的?
②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