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又峻急多石坻:Chí,水中小洲。
B.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牢笼:包罗
C.得泉焉,又买之居:居住
D.而为愚者睿:明智:通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更为愚溪杳不知其所
B.予愚触罪举予人
C.得其尤绝者家盘盘,囷囷焉
D.善鉴万类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下列句子对文句所表达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这句话从字面看表达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歉疚之情,暗含对自身所受屈辱的愤懑不平之意)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是虽辱而愚之,可也”(终于找出溪水命名为“愚溪”而不为冤屈的理由,作者内心得以平衡,甚为舒畅)
C.“今予遭有道而违天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句话是说自己在清明政治下做了错事,是天下最愚蠢的人。这是正话反说,词兼褒贬,既嘲尽愚溪,又自嘲不已)
D.“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这句话体现出作者置身大自然,返璞归真,自得其乐的思想,不是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2)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苏辙《六国论》,完成11~13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齐、楚、赵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怪罪
B.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蔽:掩护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窥:图谋
D.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隙:矛盾


下列各项中的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常为之深思远虑 / 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B.而在韩、魏之郊 /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 / 智勇多困于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下面是对文章中苏辙观点的分析,其中有错的一项是()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考虑忧患粗略,图谋利益肤浅,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六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六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国诸侯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把自己困住了。

文言文阅读
五人墓碑记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除:治,整理
B.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匿:藏,躲藏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廷,按诛五人按:查究,追究
D.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视:看看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去今之墓而葬焉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不能容于远近 /某所,而母立于兹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国破亡之故事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起视四境,则秦兵又至矣。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请其矢,盛以锦囊
D.斯固百世之遇也 / 此三者,吾遗恨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为诸生,有盛名。从督学御史耿定向学,复质疑于罗汝芳。举嘉靖四十三年乡试,下第还。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以竑为之长。及定向里居,复往从之。万历十七年,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益讨习国朝典章。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修国史,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乃撰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翰林教小内侍书者,众视为具文①,竑独曰:“此曹他日在帝左右,安得忽之?”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皇长子出阁②,竑为讲官。故事,讲官进讲罕有问者,竑讲毕,徐曰:“博学审问,功用维均,敷陈或未尽,惟殿下赐明问。”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一日,竑复进曰:“殿下言不易发,得毋讳其误耶?解则有误,问复何误?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皇长子复称善,亦竟无所问。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适讲舜典,竑举“稽于众,舍己从人”为问,皇长子曰:“稽者,考也。考集众思,然后舍己之短,从人之长。”时方十三龄,答问无滞,竑亦竭诚启迪。尝讲次,群鸟飞鸣,皇长子仰视,竑辍讲肃立,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竑尝采古储君事之可为法戒者,拟为《养正图说》进之,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竑既负重名,性复疏直,时事有不可,辄形之言论,政府亦恶之。二十五年主顺天乡试,举子曹蕃等九人文多险诞语,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岁馀大计③,复鑴秩④,竑遂不出。
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集名澹园竑所自号也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万历四十八年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焦竑》)
【注释】①具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②出阁:皇子出就封国。③大计: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④鑴秩:降职或降级。
5.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读书崇正书院遴:挑选。
B.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官:做官。
C.乃先撰经籍志,其他率无所撰率:一律。
D.皇长子称善,然无所质难也难:疑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竑为之长
始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
B.乃撰经籍志
皇长子敛容听,乃复讲如初
C.时与论说
竑乃与同列谋先启其端
D.复往从之
竑尝采古储君事之可为法戒者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焦竑“性复疏直”的一组是
①益讨习国朝典章
②欲竑专领其事,竑逊谢
③取古奄人善恶,时与论说
④皇长子仰视,竑辍讲肃立
⑤竑被劾,谪福宁州同知
⑥复鑴秩,竑遂不出
A.①②⑥ B. ①③④ C.③④⑥ D. 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焦竑作生员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在学业上他师从耿定向和罗汝芳、李贽等人,并且贯之始终。
B.焦竑任职翰林期间,众人对教小内侍读书一事敷衍,只有他考虑长远,做事认真,悉心引导。
C.焦竑担任太子讲官之后,并不囿于旧例照本宣科,而是大力启发,使之从容辩驳,对答如流。
D.焦竑为人粗疏率直,主持乡试之时,将应试举子的文章多批为险怪荒诞之语,因而落职罢官。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竑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善为古文典正训雅卓然名家集名澹园竑所自号也讲学以汝芳为宗而善定向兄弟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古人不耻下问,愿以为法。
②同官郭正域辈恶其不相闻,目为贾誉,竑遂止。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郡。太后薄氏子,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事在吕后语中。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账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已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令中尉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悍为将屯将军,郎中令武为复上将军,发近县见卒万六千人,发内史卒万五千人,藏郭穿复土属将军武。乙巳,群臣皆顿首上尊号曰:“孝文皇帝”。太子即位于高庙。丁未,袭号曰“皇帝”。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②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哉,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为代王,都中郡都:定都
B.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先:榜样
C.发近县见卒见:现役
D.藏郭穿复土穿:贯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上召贵尉佗兄弟然而不王者
B.帝崩于未央宫龟玉毁于椟中
C.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欲以客往赴秦军
D.何以台为胡为而来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衣服、车驾无所增加,若百姓生活遇有不便,他就把这些东西拿来分给大家。
B.文帝经常身穿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连他宠幸的慎夫人衣饰、帏账等生活用品也很简朴;营建自己的陵墓也以俭省为基本原则。
C.大臣张武等人受贿事发,皇上就把御府的金钱拿出来赏赐给他,以此使他惭愧警省,而不把他送官治罪。
D.司马迁认为,孝文帝时代是道德教化极盛的时期,但由于文帝的谦虚谨慎,德政至今还没有完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莽遣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将兵万骑,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诏诱呼韩邪诸子,欲以次拜为十五单于。苞、级使译出塞,诱呼左犁污王咸、咸子登、助三人至。至则胁拜咸为孝单于,助为顺单于,皆厚加赏赐;传送助、登长安。莽封苞为宣威公,拜为虎牙将军;封级为扬威公,拜为虎贲将军。单于闻之,怒曰:“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负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孙,何以得立!”遣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呼卢訾及左贤王乐将兵入云中益寿塞,大杀吏民。是后,单于历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大辈万余,中辈数千,少者数百,杀雁门、朔方太守、郡尉,略吏民畜产,不可胜数,缘边虚耗。
是时诸将在边,以大众未集,未敢出击匈奴。讨秽将军严尤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驱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戍,有克之功,胡辄报。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城之固,延万里,转输之行,起于;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今天下遭阳九之厄①,比年饥馑,西北边尤甚。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边既空虚,不能奉军粮,内调郡国,不相及属,此二难也。计一人三百日食,用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自当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此三难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釜、薪炭,重不可胜,食饮水,以历四时,师有疾疫之忧,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此四难也。辎重自随,则轻锐者少,不得疾行,虏徐遁逃,势不能及。幸而逢虏,又累辎重;如遇险阻,衔尾相随,虏要遮前后,危殆不测,此五难也。大用民力,功不可必立,臣伏忧之!今既发兵,宜纵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胡虏。”莽不听尤言,转兵谷如故,天下骚动。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王莽中始三年》)
①阳九之厄: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赍:携带
B.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罢:通“疲”
C.以往事揆之揆:揣度,估量
D.虏要遮前后要:如要,要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诸将在边,以大众未集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命将征之,尽境而还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而后乃今将图南
D.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当政后,对北方匈奴政权采取了拉拢分化政策,让蔺苞、戴级用丰厚的珍宝招诱呼韩邪部并加封官爵,试图割裂其势力,因而激怒了单于,给边关带来了灾祸。
B.北方边境的汉与外民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的历代执政者处理这一矛盾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做得最差的是秦始皇,较好的是周宣王,然而都没有解决双方的对立,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C.要发兵征讨边关,王莽政权势必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而这些难题的核心是军用物资的征集和调运。讨秽将军严尤清醒地认识到严峻的现实,以致俯卧床榻也深深忧虑,所以向王莽真诚直谏。
D.通过本文中的事实和古今更多的史实可以看出,在封建统治时代,要达成中外民族的和解,双方统治阶级之间的相互认可和和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