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根生
刘林
懂事时根生就听说自己的头上还落过个哥,哥打小就显出鬼头聪明,两岁不到就能从1到100顺着数倒着数,一村人都说这孩子见着出息了。哥六七个年头时,在门口的水塘边耍,瞅见水面浮着条斤把重的鱼,鱼半死不活的,哥就乐颠颠地拿着根竹竿去捞,想给爹弄顿下酒菜,爹嗜好红烧鱼块。鱼没上岸,哥脚底一滑,扑进水塘里。水塘像口大铁锅,一下子把哥吞没了。
哥走了,爹娘也跟着闯了趟鬼门关。娘再也见不得鱼,一看见鱼胸口就疼,就一口口呕吐。爹一想哥心就空了寡了,再也沾不得丁点鱼腥。
哥的头上还顶着两个姐,哥走了两年多才有的根生。
根生生得跟哥一个模子,爹娘把对哥的爱挪到根生身上,根生却没显出哥的聪明劲。根生打小就觉得活在哥的身影里,在爹娘的眼里,他是哥的一道影子。爹娘一说到哥两眼就活了。
根生的心一揪一揪地疼,他在心里使劲喊:爹娘,根生不是哥,根生是根生,哥是哥。你哥也叫根生。有次娘说漏了嘴。
根生心上捅了一把刀子,哥叫根生,爹娘给他取了哥的名字,他成了哥的替身,替哥在这世上活着,却活不出哥的成色。根生心淌着血,他认定自己做不了哥,他替哥在这世上活着,他自己又活在哪呢?
根生。娘扯着嗓子喊。
娘喊破天根生横竖就是不应。娘喊急了,根生丢过一句硬生生的话:你叫哥的魂。
从娘那里,根生还得知三朝时爹给取了个名——苗生,满月时爹给改的名——根生。苗生。根生认定苗生才是自个的名。根生让爹把他的名字改过来,叫苗生。爹不答应。哥死了,你们把我当成哥。根生顶撞起来。
爹气疯了,逮着根生狠狠揍了一顿。
根生咬紧牙硬挺着,一声也不叫唤。小子,咋不叫一声。爹打得手软了,颤着声骂。打死才好,打死了根生,苗生就活了。根生盯着爹,恨恨地说。
爹心头一颤,手再也落不下。爹突然呜呜咽咽地哭了,根生根生,爹一边哭一边含混地说。
根生昂起头走到屋外去了,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
我叫苗生。根生在墙壁、围墙到处写下这四个字。
一村子人盯着这四个字不由地笑。
爹心头发冷,脊梁骨发凉,这犟驴子闹得一村子人都在看王家的笑话。一根藤上的瓜,弟咋一点不像哥呢。
根生跟自个的名字拧上了劲,他让人喊他苗生,偏偏没一人叫他苗生,都一口一个根生地喊。
他时常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地回家。根生却感不到身体的伤痛,心中生出一种快感,他为了自己的名字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又一场架。
根生闹得学校鸡犬不宁,被学校开除了。
回家后根生跟爹娘下地干活,农活一点就通,成了一把好手。根生不愿老呆在地里干活,喜欢爬树,爬到高高的树上,瞅着树底下走过的一个个村人。根生的目光跟毒虫似的,蛰得村人一个个心里发毛。
王根生,快下来……村人站在大树下轰他。这王根生,咋像大家都欠了他血债。
根生,快下来,跟娘回家。娘常对大树喊。
根生像只壁虎贴在高高的树上,瞅着娘,目光扎得娘心头又疼又苦。
根生呆在大树上,很少下到地上,一天偷偷地下几回地也只是回家找点吃的填肚子。
一年到头,根生活在大树上,在村里的一棵棵大树上来来去去。
有天,根生像个野人似的出现在爹娘的眼前,根生突然安分下来,安分守己地活着,再也不去上树了:
娘心头高兴,但闹不懂根生为啥突然变了个人。娘费尽心机才掏出根生的几句话:他亲眼看见村头冯二婶投的水,是淹死哥的那口水塘。心一下子惊醒了,他也像跟着冯二婶投了回水。从树上飞快溜下地,他奔到水塘边时,水面静了,又开始皱着细微的波浪。根生站在淹死哥的地方,觉得苗生死了,根生活了。
娘一下子惊了心,哭着喊,苗生,你终于回家了。
苗生,不上树啦。村人见了根生笑吟吟地说。
我叫根生。根生大声地说。
村人一个个开心地笑,喊,苗生,苗生……
我叫根生。根生也一起开心地笑起来。
不过,村里人走到大树下时,总要习惯地抬头向上望一望,喊声根生……
(选自《中国2013 年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中主人公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为他取了死去的哥哥的名字,是希望他能够代替哥哥活着,来满足他们对失去的大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
B.小说通过叙述王家二儿子王根生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人物从任性抗争到妥协接受的思想性格的转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的复杂关系。 |
C.“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暗示了父亲惩戒根生的失败,更烘托了根生与父亲抗争后自我满足的心情。 |
D.根生希望所有的人喊他苗生,可是人们却偏偏喊他根生,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件事很好笑,另外,还希望通过这件事想看一看根生会有怎样的犟表现。 |
E.这篇小说段落短小,大量采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简洁而朴实,极富生活化和口语化,这样写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2)小说中的主人公王根生有哪些性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开头叙述了有关哥哥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4)作品为什么以弟弟根生接受“根生”这个名字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背景
朱以撒
春气氤氲,我倚在这个破旧石塔的阑干上想。一定有许多生物和我一样,走出沉闷的居室,到一个大得无边的空旷处,呼吸和张望。
我看了很久,开朗的天幕一直没有飞鸟经过,这个飞禽最广大的表演舞台,此时虚静以待。难道我没有看到头顶盘旋的鸽群吗?这些由人养、供人玩赏的菜鸽,飞起来永远是那种落入圈套一般的路数,整齐划一。它们在天幕一角规划好飞翔线路,便一味进行着毫无新意的环行。它们的主人十分欣赏这种阵势,他每日花费玉米、花生,就是要把它们训练成一个整体,而不是那些毫无管束的野鸟。以前,这里的野鸟成群成片。尤其像菜鸽兄弟——飞起来箭一样的斑鸠,野性十足地在丛林中穿来穿去。斑鸠与鸽在形体上相似,使鸽的主人隐忧:可别拐带走整个鸽群。比斑鸠飞得高远从容的是鹞子,很风度地定定摊在空中,像一片舒展的灰瓦。灰瓦像一大片阴影,令地面的母鸡神色紧张,在俯冲下来的瞬间,悲剧就发生了。更多的鸟是闪过天幕的游侠,从这边到遥远的那边,飞起来没有章法,时快时慢,升高跌落,成为不可规划的剪影。现在,没有了飞鸟,天幕沉寂空洞,像没有生命点播的土地,这么大的空间白白浪费。飞机是天幕上最大的鸟,自从有一个机场建在城市边缘,每日都可以看到钢铁大鸟腾空而起,夹带着夸张的轰鸣。这是比鸽子更为拙劣的表演,翅羽不动,身段刻板。那些自由自在的野鸟,竟然以身击之。这个偌大的背景,原先就是属于翅羽翻动的——当一颗流星匆匆坠落,漆黑的天幕为之生动片刻,当鸟群从晴朗的天幕消失,它成了我们不再仰望的理由。
在田野里想念田野。写下这个句子时,田野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我一直带着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它,当时我对田野的理解,就是它的狂野。杂草长得比庄稼快,草丛中潜伏着竹叶青,信子像微小的闪电巡回;蚂蟥像幽灵一般浮游。田埂上行,野蔓绊着,冷不防跌入泥水。田野终须由农民治理,田野只能生长庄稼,还有农耕人家,它们是土地上紧密相依的几个部分——我们认识了庄稼的颜色,也就认识了这些生长元素。是从什么时候起,田野不再生长庄稼了呢?空间的历程是这么重要,千百年来,土地携带着众多浮华生命,向前。每一个时刻,这块厚实的地面上都在生着,或者死着。没有停滞下来的能量,任何一粒生命的种子,落入其中,不长出枝叶来是没有理由的。不再需要犁耙的田野,不再需要与泥水打交道的人。似乎在一夜之间站到了流水线的跟前,他们生理上做好了气力的准备,而心理上,还须静静地等待着适应时光的到来。
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在这个生长着成片的龙眼树的村子里,米粒大金黄的花开时节,村子热闹起来。遥远的养蜂人载着一箱箱的蜂房来到树下,他们似乎与村里有着无形的契约,果树倚仗蜜蜂的勤劳授粉得以丰收,养蜂人则得到甜蜜。整个村头村尾,响着嗡嗡吱吱的鸣弦声响,人们嗅到了被万千翅羽扇起的幽香,树的主人,在养蜂人告辞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罐纯正的花蜜。这是养蜂人表示的谢意。很快,他们继续追花、采蜜,他们本身就是不倦行走的蜜蜂,熟悉各种花树花期,走南闯北,麾下万千子民。村子里总是要有些生人才有比照,他们带着陌生的气味进来,让无数的眼光打量,服饰、发型及至说话声调,都成为话题。如今,龙眼树一年年的少了,房子一幢幢地起来,剩余的灰土、碎渣,都堆在树头上,加速了枝叶的疏松、剥离。养蜂人已经不来了,他们肯定还在路上,却把这个村子忘在脑后,把这个每年都有一段清幽弥漫的空间,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
与背景相适应的细节模糊了,或者消失了,人置其间,就有一些恍惚。我们所能自慰的,就是当我们口头上感叹着既往的种种琐屑时,它已经在我们的中间,对照着我们此刻的生活了。文章第二段用了不少笔墨写“斑鸠”、“ 鹞子”及更多的野鸟,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田野里想念田野 ”一句中,两个“田野”的含义有何不同?
(2)“如果留心一下,山村背景里的生动,还是由一些细节组成”一句中“细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细节能使山村背景“生动”起来? 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词语运用生动细腻、修辞手法运用形象贴切等。试从不同角度举两例加以赏析。
文章具体写了哪些背景?作者通过这些背景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
(共9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的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B.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经学为主,同时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
C.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
D.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三足鼎立的态势。 |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D.汉魏六朝时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经艺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
D.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象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象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解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 理解“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2)分析“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的手法和表达效果。文章中,有两个重复的段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你怎样看待这种重复?请加以分析。
文章描述了哪些目送的情景片段,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探讨以“目送”为题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詹姆斯•卡梅隆的影片无疑是值得期待的,《终结者》、《异形》、《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几乎没有一部让影迷们真正失望过。而此次的《阿凡达》是其沉默十四年后的卷土重来之作。影片精美的画面和恢宏的气势有目共睹,里面那些漂浮的群峰、灵异的怪兽和发着光耀的奇花异卉像梦一样地成功移入了我们的内心。但我在这里准备撇开其电影艺术构成的基本元素,而想专门谈谈其中的某些文化“部位”——剖析一下这部通过西方人之手而制作出来的大片里蕴藏的东方文化元素。
首先,当然是片名“阿凡达”(Avatar)了,它直接来自于印度,属于印度神话里面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原意为“化身”或“降世”。古典时代的印度人相信,每当人类的正义力量经受威胁、面临危急之时,神灵就会从梵界下来,以肉身的形式来到人间,帮助人们战胜邪恶和邪灵。而在这部影片里,“阿凡达”显然是指主人公杰克,他来自于潘多拉星体外的地球人,作为一个突然闯入的异族生命,他不但在这里遇到了爱情,还接受了纳威族的完整教育和训练,尤其重要的是关于人与宇宙关系的神秘课程。后来,他成长为智勇无比的战士,当自己的族人—那些以现代武器装备起来的所谓文明人,因贪婪而发动全面侵略屠杀善良的纳威族人时,他居然背离了自己的种群,站在纳威族一边,将地球人从潘多拉星球驱逐出去,成了纳威族的拯救者Avatar。
我们知道,阿凡达永远是站在正义的一边,正如同《薄伽梵歌》中的克里希纳会站在般度五子这边一样,而影片里的杰克是站在地球人的对立面——纳威族。这样,代表着宇宙正义力量的阿凡达思想,可以拿来对治和克服我们被现代文明宠坏了的、不断高涨的、致命的贪欲和傲慢。一意孤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被被打破。
影片里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一种将宇宙和自然万物人格化和灵性化的思想。这种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思想在西方并不是没有,但从总体上看,它毕竟只能作为西方文化的潜流存在,而东方,则简直就是泛神论的大本营。像中国的道家、印度的《奥义书》、中东的苏菲主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灵性智慧,而这些智慧恰恰与泛神论,或者说万物有灵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你看到影片中那奇异的景色,听到那神秘的声音,你的脉搏发生了轻微的变化,你的内心不由地会生出一种对自然生命之神奇的赞叹和敬畏。而纳威人对这片家园的深沉之爱,很大部分原因就与此相关。其实,不但是纳威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也许都隐藏着同一个梦,那就是将我们有限之身与某种更高的无限融合之梦。
在纳威族眼中,万物有灵,天地之间,从草木到智慧生物都具有灵性知觉,甚至互相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别,他们相信自己与这个世界这个森林之间有着神秘的诺言,万物都是自己的姐妹和兄弟,属于互相援助的同一个整体。比如战士与自己的坐骑,无论是奔马,还是飞龙,其关系不是征服的结果,而是心意沟通之后的友谊达成,用影片的话讲,这叫“A与a”的相遇;伤者可以通过对“灵魂树”的集体祈祷而获痊愈;而杰克的“阿凡达”身份更是由那些发光的灵魂树的种子首先认出等等。这种万物有灵,万物一体的思想体现得尤为明显的是影片中的一种关系哲学,如 “猎人与猎物”之间的哲学。影片中,当杰克第一次出现在这个神秘的森林里面被狼群所追杀之时,女主人公妮特丽为了救他,只好杀死了这些嗜血的动物,这原本无可厚非,而妮特丽却深感自责。她为这些野狼祈祷,并表达了让我们甚难理解的“物伤其类”的哀伤!而作为“阿凡达”的杰克其教育成年礼之完成,也正是这样有关“猎人和猎物”的自然哲学功课:杰克在行猎之中,将一只野鹿猎获,在杀死它之前,杰克有一段祈祷,大意是说,“兄弟,你的呻吟我听到了,我很感激你的付出,你的精神将会归于创造我们的母神伊娃(Eywa),而你的肉体将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当他将这种狩猎行为视为神圣的崇拜仪式之后,他就被接受为合格的纳威族的公民。
这对曾接受过西方的“弱肉强食”生命哲学之教育的我们来说似乎不可思议,但它却隐含着至高的真理。其实,这种神秘思想在东方却不但古已有之,今日亦有。美国人形容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为“像是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并誉之为“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者”。作为一位杰出的神秘主义诗人,他曾更加清晰地表达过:当你们宰杀一只畜禽,你们应在心中对它说:“现在屠宰你的力量也将屠宰我,我同样也会被吞食。因为把你送到我手中的那一规律也将把我送到更强者的手中。你的血和我的血都不过是滋养天国之树的汁液。”
影片中的语言和方式几乎就是照着纪伯伦的先知式话语来做的。而我们对于这种“万物一体”的自然哲学似乎已经遗忘很久很久了,它是东方哲学的精髓之一,那里,也许就是埋藏着我们的心灵和身体的真正故乡。在影片里面,我们还看到了迥异的两个世界:地球人世界和潘多拉星体的纳威族世界,前者是人类中心的世界,后者是天地齐一、万物一体的世界;前者是充满机心和贪婪的世界,后者却是遍布和谐和友爱的世界;前者被物质主义和机器文明所掌控,后者却是灵性思维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这不由让我们想起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位终其一生都在吟唱自然的歌者和诗人,那就是中国的庄子。在庄子的作品里,有一首至美的表达人类梦与现实关系的诗篇,那就是“庄周梦蝶”。
我们常人总是以梦为虚,以觉为真,但庄子却认定这两个世界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而在影片里,对于处身地球文明中的杰克和处身于纳威世界中的“阿瓦塔”而言,两个世界的真实性也是一样的。更为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庄子和影片所认定的二重世界—睡醒世界,其转换方式也颇为相近,即庄子和杰克都是以睡眠或近乎睡眠的方式把两个世界越过,只不过前者是以自然的睡眠,而后者是通过机器来完成,这也正是以牺牲人的自然性为代价的现代文明的基本特点。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注意到,整部波澜壮阔的《阿凡达》是以杰克睁开眼睛开始的,而又是以阿凡达的睁开眼睛结束。前者意味着进入地球人的世界,而后者意味着返回到纳威族。这其实正如庄子会选择蝴蝶般的自由生活一样,卡梅隆在结尾也选择了潘多拉星体——由“阿凡达”主持的纳威族世界。这样,影片完成了一次价值层面的批判和选择,其实说白了,整个影片也就是这么一次选择。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影大师卡梅隆其过人之处便是擅长将东方文化元素融入影片中,来表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
B.东西方文化中,都存在泛神论思想,但前者表现明显,后者表现隐秘。 |
C.在潘多拉星体,杰克接受了纳威族的教育和训练,学习了关于人与宇宙关系的神秘课程。 |
D.在纳威族眼中,万物有灵,它们都是自己的姐妹和兄弟,属于互相援助的同一个整体,而且相互平等,没有高低之别。 |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纳威族在狩猎过程中举行祈祷,表明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并将它们作为神灵来崇拜。 |
B.进入纳威族的杰克,其身份首先由那些发光的灵魂树种子认出,由此看出,在潘多拉星体中,草木也是具有灵性的智慧生物。 |
C.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其“万物一体”的自然哲学观对西方生命哲学---弱肉强食的颠覆,催生了卡梅隆等思想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
D.“庄周梦蝶”和《阿凡达》都认可睡醒两个世界的真实性,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最后都选择了天地齐一,万物一体的自然世界,可见在这一价值层面,卡梅隆的判断上与庄子一致。 |
根据全文,说说影片《阿凡达》中主要体现了哪几种东方文化元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仙辞
宗璞
①丈夫上课回来,带回两头水仙。可不是,一年在不知不觉间,只剩下一个多月了,已到了养水仙的时候。
②许多年来,每年冬天都要在案头供一盆水仙。近十年,却疏远了这点情趣。现在猛一见胖胖的茎块中顶出的嫩芽,往事也从密封着的心底涌了出来。水仙可以回来,希望可以回来,往事也可以再现,但死去的人,是不会活转来了。
③记得城居那十多年,澄莱与我们为伴。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溢出了剑锋,染在屋子里。在北风呼啸中,总感到生命的气息。差不多常在最冷的时候,悄然飘来了淡淡的清冷的香气,那是水仙开了。小小的花朵或仰头或颔首,在绿叶中显得那样超脱,那样悠闲。淡黄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单瓣的,则格外神清气朗,在线条简单的花面上洋溢着一派天真。
④等到花叶多了,总要用一根红绸带或红绉纸,也许是一根红线,把它轻轻拢住。那也是澄莱的事。我只管赞叹:“哦,真好看!”现在案头的水仙,也会长大,待到花开时,谁来操心用红带拢住它呢。
⑤管花人离开这世界快十一个年头了。没有骨灰,没有放在盒里的一点遗物,也没有一点言语。她似乎是飘然干净地去了。在北方的冬日原野上,一轮冷月照着其寒彻骨的井水,井水浸透了她的身心。谁能知道,她在那生死大限上,想喊出怎样痛彻肺腑的冤情,谁又能估量她的满腔愤懑有多么沉重!她的悲痛、愤懑以及她自己,都化作灰烟,和在祖国的天空与泥土里了。
⑥人们常赞梅的先出,菊的晚发。我自然也敬重它们的品格气质。但在菊展上见到各种人工培养的菊花,总觉得那曲折舒卷虽然增加了许多姿态,却减少了些纯朴自然。梅之成为病梅,早有定庵居士为之鸣不平了。近闻水仙也有种种雕琢,我不愿见。我喜欢它那点自然的挺拔,只凭了叶子竖立着。它竖得直,其实很脆弱,一摆布便要断的。
⑦她也是太脆弱。只是心底的那一点固执,是无与伦比了。因为固执到不能扭曲,便只有折断。
⑧她没有惹眼的才华,只是认真,认真到固执的地步。五十年代中,我们在文艺机关工作。有一次,组织文艺界学习中国近代史,请了专家讲演。待到一切就绪,她说:“这个月的报还没有剪完呢,回去剪报罢。”虽然她对近代史并非没有兴趣。当时确有剪报的任务,不过从未见有人使用这资料。听着嚓嚓的剪刀声,我觉得她认真得好笑。
⑨“我答应过了。”她说。是的,她答应过了。她答应过的事,小至剪报,大至关系到身家性命,她是要做到的,哪怕那允诺在冥暗之中,从来无人知晓。
⑩她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事业,从不曾想要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她生前那点译文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只是认真地、清白地过完了她的一生。她做到了她尽力所能做到的一切,但是很少要求回报。她是这样淡泊。人们都赞水仙的淡泊,它的生命所需不过一盆清水。其实在那块茎里,已经积蓄足够的养料了。人的灵魂所能积蓄的养料,其丰富有时是更难想象的罢。
○11现在又有水仙在案头了。我不免回想与她分手的时候。记得是澄莱到干校那年,有人从外地辗转带来两头水仙,养在漏网的白瓷盆里。她走的那天,已经透出嫩芽了。我们都不说话,心知这一去归期难卜。她临走时进房来看着水仙,说了一句“别忘了换水”,便转身出去。从窗中见她笑着摆摆手。然后大门呀的一声,她走了。
○12那竟是最后一面!那永诀的笑容留下了,留在我心底。是她,她先走了。世事变迁,旧交散尽,也很少人谈起她这样平常的人。而她自己,从来是不愿占什么位置的,哪怕在别人心中。若知道我写这篇文字,一定认为很不必,还要拉扯水仙,甚至会觉得滑稽罢。但我隔了这许多年,又在自己案头看见了水仙,是不能不写下几行的。
○13尽管她希望住在遗忘之乡,我知道记住她的不只我一人,我不只记住她那永诀的笑容,也记住要管好眼前的水仙花。换水、洗石子,用红带拢住那从清水中长起来的叶茎。
○14澄莱姓陈,原籍福建,正是盛产水仙花的地方。
1982年1月(有删改)本文主要内容是回忆逝去的朋友陈澄莱,为什么以“水仙辞”为题?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人的灵魂所能积蓄的养料,其丰富有时是更难想象的罢。
答:
(2)我不只记住她那永诀的笑容,也记住要管好眼前的水仙花。
答:文中对水仙的描写集中在第③段,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澄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