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
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的政权解读错误的是()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
B.缺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 |
C.专制主义集权思想浓厚 |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
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不相关的是()
A.宗法观念的影响 | B.贵族上层的坚持 |
C.聚族而居的现实 | D.异姓异心的担忧 |
《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分析的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①谏官的谏议减少行政失误②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③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④谏官众多谏权滥用难免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司马光说:“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魏)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期,大抵皆循此制。”材料不能反映()
A.魏晋时期三省制的雏形已经形成 |
B.汉魏以来宰相权力被日渐分割 |
C.君主近臣逐渐掌控国家权力中枢 |
D.汉魏以来行政效率的逐渐下降 |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
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
B.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C.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
D.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