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善术者( )
(2)居数月( )
(3)人皆吊之( )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战争的惨烈?
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蒙深明大义
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jī)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歔(xǖ)欷(xī)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选自(三国志·吴志·甘宁传》)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徒跣:________________(2)负卿:________________
(3)蒙素至孝:________________ (4)欢宴竟日:________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1)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2)汝是为臣下非法。
(3)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请简要分析文段中吕蒙的性格特点。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
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
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个句子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
课外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践,济阴戍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o于大泽中,
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o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
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国,遣吏赍o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o,不行,终于
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执经垄畔②期驱豕入草不顾为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远 人 从 其 学 者 皆 执 经 垄 畔 以 追 之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载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精神品质。
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撮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1x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特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
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绲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下面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 B.援疑质理(提出) |
C.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 D.腰白玉之环(腰配) |
下面四个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当余之从师也 |
B.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贤于材人远矣 |
C.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可远观而不可先玩焉 |
D.①以中有足乐者②以塞忠谏之路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
B.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
C.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2)同舍生皆被绮绣
(3)媵人持汤沃灌(4)腰白玉之环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