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回答9——12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④者。竹心空,空以体⑤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⑥者。竹节贞⑦,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⑧,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⑤体:体悟。⑥虚受:虚心接受。⑦贞:坚贞。⑧名行:指人的名节、品行。⑨之:代词,指竹子。⑩实:充实。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 陶后鲜有闻:
⑶ 竹本固,固以树德:
⑷ 夷险一致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甲】文从莲的 、 、 、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从竹的本固、性直、 、节贞四个方面联想竹的君子之德。
从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
写作方法:
表达方式:
阅读《三峡》中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良多趣味: ___②沿溯阻绝:
③哀转久绝:④属引凄异: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以:不以疾也岁以大穰 |
B.其:飞漱其间恐前后受其敌 |
C.或:或王命急宣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D.之:春冬之时默而识之 |
李白在彼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比较后答题。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1)这首诗的景物描写与《三峡》有什么相似之处?
(2)此诗与《三峡》的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作者对三峡“春冬之时”的描写可看出,三峡的景色迷人。但作者结尾却引用了“猿鸣三声泪沾裳”,让人感觉到一丝悲凉。你觉得作者引用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③其馀。”上④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⑥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⑧之,以旌⑨直臣。”(节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匡:辅助。②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③厉:激励,此有警戒之意。④上:指汉成帝。⑤张禹:汉成帝的老师。⑥将:拿。⑦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⑧辑:连缀。⑨旌:表彰。用“/”给文中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于 是 左 将 军 辛 庆 忌 免 冠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亡()②已()③易()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
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书要成诵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讽④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赐为温国公称号。②下帷绝编:“下帷”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指孔子研讲《周易》,把穿筒的熟牛皮翻断好几次。即“韦编三绝”。这里是说司马光勤奋。③迨(dài):等到。④倍讽(bèi fěng):“倍”通“背”,讽:背诵。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用力多者收功远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患()②尝()③或()翻译下列句子。
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对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A.本文主要告诉读者司马光小时记忆力不好。 |
B.文章主要表达其他人学习爱偷懒,而司马光很用功。 |
C.文章主要是说司马光聪明过人,背过的东西终身不忘。 |
D.作者也赞同“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 |
你赞成“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顾欢勤学
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①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②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注释①挞:用鞭棍打人。②然:通“燃”。用“/”划出句子的朗读节奏
夜则然糠自照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见赋乃止()(2)见而异之()(3)父使驱田中雀()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顾欢勤学的事迹。
这则故事,在学习方面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日近日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⑤。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晋明帝:晋朝皇帝司马绍,他是元帝的儿子。元帝:晋朝皇帝司马睿,字景文,建立东晋。②洛下:洛阳,西晋的京都。③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④居然可知:由此可以推知。⑤更重问之:并且就同一个问题重新向明帝提问。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明帝问何以致泣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具()(2)因()(3)异()说说“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的意思。
晋明帝就同一个问题回答“日远”和“日近”的原因各是什么?
晋明帝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