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伯牙绝弦》,完成1-3题(每小题2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伯牙弦  绝:断绝。
B善哉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C.在流水  志:志向。
D.终身不复鼓 不复:不再
朗读的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B.峨峨/兮若/泰山
C.乃/破琴/绝弦 D.终身/不复鼓

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B.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C.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老子》,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D.全文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吴起出遇故人_____明日早_____与之食_____
请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这个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_____不可以不弘毅_____是也_____
请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该如何对待呢?相信学了选文第②则之后你会有一些感悟?请简要谈谈。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节选自《后出师表》)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字。
A. 以先帝之() B. 王业亦()
C. 惟坐而亡()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深不毛则无法家拂士
B.寝不席燕雀知鸿鹄之志哉
C.不伐贼豁开朗
D.不甘味不饱,力不足

画横线部分分几层,论述讨贼这件事,是怎样论述的?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全性命于乱世②故不为得也 B.①奉于危难之间②夫子何焉为
C.①遂先帝以驱驰②高可二黍 D.①猥枉屈②三峡七百里中

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受命以来 B.以君为长者
C.扶苏以数谏故 D.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文段中,作者叙写自己21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请你说说“殊遇”有哪些?

以人为鉴(8分)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o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e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⑤薨:公侯死称薨。⑥鉴:镜子。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⑧兴替:兴衰。替,衰落。⑨朕:皇帝自称。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郑公魏征()(2)并为石()
(3)可衣冠()(4)朕一鉴矣()
选出对划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①郑公魏征③并为
②士多为用④得鱼腹中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