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伯牙绝弦》,完成1-3题(每小题2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伯牙绝弦 绝:断绝。
B善哉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C.志在流水 志:志向。
D.终身不复鼓 不复:不再朗读的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 B.峨峨/兮若/泰山 |
C.乃/破琴/绝弦 | D.终身/不复鼓 |
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
B.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
C.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老子》,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
D.全文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苦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曾______(4)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句子: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翻译:根据短文回答问题。
① 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②【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共10分)
(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深 |
C.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D.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中@~国教育出#&版*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和”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 ,”;乙文则从 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释。(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用自己的话回答)
《曹刿论战》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改为《长勺之战》好吗?为什么?
试结合《与朱元思书》中的语句,赏析作者写水的写作技巧。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③下人:迁就他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避免。 |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尽:都。 |
C.其弟子谏日…… 谏:规劝。 |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 |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相鲁()枉于法()
恃人不如自恃也()故不受也()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