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他们所突出、关注的不是贵族威严,而是平民意志:不是贵族权益,而是平民命运。
——《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民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5 |
0.33 |
21.29 |
明代 |
57.21 |
29.84 |
0.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56 |
18.66 |
材料三 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材料四 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特点。并按材料一的理解分析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材料三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概括材料四的基本观点,并对所学和材料三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13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35 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 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20世纪30年代新政府改革的背景;与同期的美国改革相比有何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两国改革的共同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语,现在几乎在全世界通用。约3.8亿人将其作为第一语言,2亿人为第二语言,将近10亿人正在学习英语。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语言——互联网、商业、政治和技术的语言。英语是欧盟的官方语言,超过80%的国际组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必须“出版英文著作,否则就在母语著作中消失了”。而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胜利也伴随着许多其他语言的消亡。到20世纪末,世界现存6000种语言中,只有一半还在使用,保留着表达方式。
在历史上,有的语言像动植物一样灭绝了。然而近年来,语言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年和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尽管造成语言消失的原因有多种,最基本的原因则是由于原本孤立的人群之间的联系增加,以及新移民潮的到来。语言需要孤立状态以发展并保持其独特性质,一旦孤立被打破,地方语言将与文化差异和传统一起消失。在某些地区,如南亚,不同的语言集团能够得以共存,但更典型的情况是强势集团的语言有意取代弱势语言。因此,海外扩张和“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应为英语的扩散和地方语言的灭绝负责。英语国家美国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强权加速了这一进程。
当然,这一过程引起了摩擦。许多观察家将英语的流行视为殖民主义压迫的遗产,应被根除。1908年甘地警告同胞“让千百万人懂英语是在奴役他们”,这种情感在90年后印度国防部长那里得到了回音,他发誓自己不会停止斗争“直到英语被赶出我国”。相比之下,其他印度人相信英语为讲着800种语言和方言的印度次大陆带来了统一,并把它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此外,印度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一样,在无意之中,通过执行统一语言的政策,加速了地方语言的消失。例如,印度只把英语和印地语作为官方语言来使用。多语言条件下的政府公务开支和公共教育成本将非常高昂。
全球化世界有许多力量推动了如英语这样少数语言的使用,也威胁着小语言集团的生存。然而,近来对濒临灭绝语言的抢救获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当地语言被树立为文化自尊心和国民意识的旗帜的地方。曾经近乎消失的威尔士语和爱尔兰语又繁荣起来,那瓦霍语、毛利语和夏威夷语也得以复兴。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年和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对待英语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但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新气象。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1688年的事件,英国人后来称为“光荣革命”。这场革命维护了议会政府的权责,维护了法制,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英国仍是君主国。此后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美)帕尔默 《现代世界史》
(1)试用明清时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1688年的事件是一场“光荣革命”?根据材料回答“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权力中心在哪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权力中心又有可能在哪里?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人人尽用外国货,工人全赋闲。大利尽归外国去,钱由何处赚。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闲人少,事多容易找。弟男子侄无闲人,求财借当用不着。盗贼无,乞丐少,平平安安过日子,大家想想好不好。既是中国人,应用中国货,莫谓不干己,人人应尽责。君不见,街上走的外国人,通身那有中国货,寄居本国尚如此,何况在本国。国货好,用国货,经济大发展。
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
——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材料四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6分)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当时群众斗争什么样的基本诉求?根据材料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6分)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2分)
(4)结合材料四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做简单评述(8分)(要求:列出所选资料序号,主题立意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