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
|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
| D.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 |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属于
| A.儒家思想 | B.道家思想 | C.墨家思想 | D.法家思想 |
《魏书·崔浩传》记载了崔浩的这样一段言论,浩曰:“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人无衅焉,妖不自作。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彗孛者,恶气之所生。”这反映了
| A.天人感应思想 | B.君权神授理论 | C.封建迷信思想 | D.君主专制理论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仅体现了各派别间的相互学习与吸收,而且体现了派别间的相互竞争。“是无父也”、“是禽兽也”的批评针对的是
| A.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
| B.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
|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 D.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
| A.重视礼义教化 | B.强调严刑峻法 | C.主张王霸并用 | D.提倡上善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