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
D.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 |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某论文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
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 B.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
C.世界经济多元化的趋势 | D.欧洲、日本的重新崛起 |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这里的“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 | B.制度腐朽 |
C.经济凋弊 | D.政府懦弱 |
“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这句话最能说明
A.帝国的建立离不开煤铁资源 |
B.工业化提供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
下方《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反映了
A.中国社会对西方知识的需求增加 |
B.西书翻译总量明显增加 |
C.人文类西书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小 |
D.科学类西书翻译数量的增长比人文类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