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该物质能抑制胆碱酯酶(能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的合成。图1表示突触结构,③为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图2是人体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其中幽门粘膜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促进其分泌胃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1中结构①的作用是   ,④的化学本质是   
⑵若人体误食发霉的甘蔗后,图1中物质③的含量会   ,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   
⑶图2通过“①→②→胃粘膜壁细胞”促进胃酸分泌过程中,兴奋在①和②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   ,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   
⑷图2通过“③→④→⑤→胃粘膜壁细胞”促进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是   。研究发现,当胃酸分泌增加后会引起胃壁扩张,后者又会加强胃泌素的分泌,胃泌素的这种分泌调节机制称为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Ⅰ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性为ZZ。北京鹌鹑种场孵化的一批雏鹌鹑中出现了一只罕见的白羽雌鹌鹑,为研究鹌鹑的羽色遗传,,出现的白羽鹌鹑都是雌性。将F1的雄鹌鹑与亲本白羽雌鹌鹑交配,先后得到4只白羽雄鹌鹑。请分析回答为该白羽雌鹌鹑选配了若干粟羽雄鹌鹑,结果F1均为粟羽。F1鹌鹑相互交配多次,后代中均有白羽出现:
(1)白羽性状的出现是_________的结果,该性状属于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2)若控制鹌鹑羽色的基因用D、d表示,则F2中粟羽雌鹌鹑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3)F1的雄鹌鹑与亲本白羽雌鹌鹑交配,得到白羽雄鹌鹑的几率为________。
(4)若选择________羽的雄鹌鹑与________羽的雌鹌鹑交配,就可通过体色直接判断出子一代鹌鹑的性别。
Ⅱ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用A、a,B、b表示),且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F1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鳞的鱼占50%,单列鳞鱼占50%;选取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现型,这4种表现型的比例为6∶3∶2∶1,
(1)基因对此种鱼鳞片表现型的控制遵循定律。
(2)F1中的单列鳞鱼基因型为
(3)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下图A为碳循环示意图,

图B为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形式进行循环的。
(2)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图中的〔〕等过程。
(3)②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4)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该有
(5)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B,既具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是
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 和浮游植物 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 A 为食,浮游动物 A 以浮游植物 B 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6)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7)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8)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某年1月4日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 kg,再分别倒入相同量的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后来定时测定,结果如下图。请问:

(1)实验中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原因是:

在腌制过程中,会出现坛中溶液量增加,这是由于
(2)在腌制泡菜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用水封坛的作用是
(3)该小组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5)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问题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是
(4)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③还有少量能量被利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