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从哪个朝代开始,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
(2)材料三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南方农业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在中共这个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各阶层纷纷起来抗日,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
——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张、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袁鹏飞讲中国史》(下)
材料四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军侵略中国东北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及和平解决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在军事、工矿企业等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然而它以失败告终。它不过是实践了一场残破的或者说畸形的“技术现代化”。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发展的机遇。
材料二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材料三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进行有效的理论准备和深入持久的思想启蒙,甚至在资产阶级内部,思想也极不统一,在革命和维新思想上缺乏清醒的认识。同时,维新派远离普通民众,革命派也没有发动广大人民参与到革命运动中,广大农民、工人对维新思想和革命理论知之甚少……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梦想化为泡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共同原因。
填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题2分,第2题4分,共6分。
1.观察图一,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一中对应的方框内,每框1分。
A.北伐战争出发地:广州
B.南京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2.观察图二,完成下列题目。
(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二中对应的方框内,每框1分。
A.长征中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召开地点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地点
(2)根据图二,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行程有何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年谱实际上是社会和经济的缩影,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广阔场景。以下三则材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的年谱片段:
材料一:1921年 28岁
7月23日至8月初,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二:1935年 42岁
1月15日至17日,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材料三:1945年 52岁
8月,作为主要成员,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材料四:1949年 56岁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0月1日,主持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仔细阅读上述四段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这些材料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年谱片段?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所说的是哪次会议?请你简要评价这次会议。
(3)材料三中所说的“较量”是指什么事件?
(4)与材料四相关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的重大战果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铸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1)连战访问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请问: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
(2)请问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国共双方领导人分别是谁?
(3)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和结束标志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