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市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2013年的核心工程。2013年初,市政府编制了《民生发展纲要》,提出了方向性要求,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并出台了多项措施来稳就业惠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2013年,该市政府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并组织干部深入实践,倾听百姓呼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听取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建议,为群众办实事,有力地推动了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H市政府的做法是如何体现对人民负责原则的?
材料一 某市上半年部分行业职工月平的工资(单位:元)
农业:1677元,金融业:9455元,电力生产供应业:4241元,计算机服务业:4829元,住宿与餐饮业1998元,零售业:2816元,制造业:2081元。
材料二某公司原是一家效益很好的企业,后来实行向高层管理人员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几位高管年薪均超过百万元以上,而一线工人的年收入不足高管的几十分之一。加大的收入差距导致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低下,公司经济效益下滑。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什么问题?
(2)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1.4%,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各项民情调查中,公众对住房问题的“关注度”始终名列前茅。房价持续上涨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为了稳定房价,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控房价的过快上涨。
(1)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因?
(2)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为我国房价的稳定提三条建议?(言之成理,言之有理即可)
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该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GDP占中国经济总量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
某校高三(1)班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学习。同学们在研读长三角两省一市的2010年度经济统计报告时发现,与前几年相比,“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效投资”、“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包容性增长”等“新名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1)简述“新名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物质观依据。
同学们还发现,江苏苏北某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发现,要赶上长三角发展的步伐,必须大大地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而增大土地承载压力,势必加剧了生态承载力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围绕“两个率先”、“富民强省”的基本目标,结合该地实际,拟定一个探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确定这一课题的哲学依据。
(3)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简要分析同学们开展这一探究活动的意义。
2010年8月22日,我国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强调,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通过创新推动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结合材料,谈谈振兴文化产业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2010年上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同时,投入教育、卫生、社保、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领域的中央财政,比上年增长29.4%,把“保增长”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社会事业和谐进步,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1)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重视改善民生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