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分)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jī,借)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号称太平。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唐朝的哪两个盛世时期?根据所学知识说说形成这两个盛世的共同原因是有哪些。
材料三《步辇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画)

(2)材料三中的《步辇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对汉藏两族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
(3)通过上述对唐朝历史的探究,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有利于治理国家的经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隋唐时期的乐舞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面是20世纪初《安徽俗语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一部分:
“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家国事,好不羞惭。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何干。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
⑴列举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两次。
⑵从1840—1901年,中国失掉许多重要的领土,举两例加以说明。
⑶“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涌现出哪些民族英雄?(列举近代两位)这些人的斗争给后人什么精神?
⑷用一句比喻性的成语概括“国若危,家何能保”的意思。
⑸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作者的什么心态?

.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生活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位同学收集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认真阅读材料,回答有光问题:
材料一《咏火轮车》的竹枝词。 “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容。”(沪,指上海;宁,指南京一引者注)
请回答:
(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
(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第一首竹枝词,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什么?
(4)中国近代交通发展迅速,请你写出洋务运动期间为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的名称。
材料二 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最基本的前提。
——摘自戴鞍钢《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下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知识的学习卡片,请你根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卡片一:主题:列强的侵略

历史事件
不平等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卡片一中①、②、③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1分)
卡片二:
(2)卡片二中图1邮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
该事件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__(1分)
以图2杂志为主要阵地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
该事件高举的两面大旗是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图1、图2的内容,
写出卡片二的主题。

阅读大事年表,回答下列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的刊行
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
1878年李鸿章成立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成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海国图志》中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挑战了哪一传统观念?
(2)上述大事年表中,有些事件是对魏源思想的实践,请举两例。
(3)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
(4)分析上述大事年表中,1840年、1895年、1900年所反映的事件,据此概括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材料一:张学良自与国民党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愈益激烈,招致严重紧张状态。9月18日事件,在极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军队的行动并未超越自卫权,就公平判断,倘置其它国家于日本同一境地,则亦将出诸同一行动。
——引自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发表的意见书(1932年11月)
材料二:我国人民此刻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引自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员大会上的演讲(1931年9月22日)
请回答:
材料一中,日本对发动九一八事变作了怎样的解释?目的是什么?你认为真实原因是什么?
依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果如何?蒋介石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