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人口的增长幅度也许会超过财富的增长幅度,因而增加的产量将分配给增知得更多的人口。……要不了多久,不仅整个国家会比以前穷,而且下层阶级的处境也会比每天仅仅得到18便士时更为悲惨。……英国的济贫法往往在两个方面致使穷人的一般境况趋于恶化。首先,济贫法往往使人口趋于增长,而养活人口的食物却不见增加。……其次,济贫院收容的人一般不能说是最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但他们消费的食物却会减少更为勤劳、更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本应该有的食物份额,因而同样也会迫使更多的人依赖救济为生。如果让济贫院中的穷人比现在生活得好,则货币分配的这种变化将使食物价格上涨,将更为明显地使济贫院外的穷人的生活境况恶化。
——马尔萨斯《入口原理》
材料二 马尔萨斯“人口论”于一七九八年出版,当时正值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工人们大量失业,普遍贫穷,时有暴动,人民对于资产阶级政府感到很大的不满。马尔萨斯写人口论的本意,就在于从理论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府,掩盖英国政府的错误措施。他的人口理论无异乎告诉工人们说,工人们的普遍贫困,不是政府之过,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而粮食增加太慢引起的。……马尔萨斯从掩盖资产阶级政府的错误措施出发,我则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出发。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尔萨斯的主要观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尔萨斯和马寅初人口论在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差异。(9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在2012年10月26日就钓鱼岛问题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说:“简要地说,钓鱼岛原本不是问题、也不存在什么主权争议,是由于1895年日本非法窃取和霸占钓鱼岛,才出现了问题,形成了争议。无论从历史、法理等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公理不容挑战,历史不容篡改。近日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试图通过出访游说法国、英国和德国,争取欧洲国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舆论支持,却以尴尬收场。事实证明,日方机关算尽、伎俩耍遍,蒙蔽不了世人心中的公道。国际社会应对日本政治右倾化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保持高度警惕。
——摘编自《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的举措理所当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的法理依据。(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却尴尬收场的原因。(9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美国重要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
——于沛《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材料二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
(1)《独立宣言》的基本思想有哪些?为什么《独立宣言》被近代中国学术界广泛编译?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梁启超所理解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将债务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权归还债务人……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在政治领域,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不过,公民大会拥有的权利仍旧很有限。另外,还规定富裕商人可以担任执政官;还设立新的、更受欢迎的陪审法庭来代替贵族最高法院的一部分权力。总之,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梭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平民和工商业者利益的改革措施?这对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且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对待旧贵族态度如何?结果如何?(4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发现。……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20多个(当时)。……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指日本倭寇)入掠”。《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6分)
海洋既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障碍,又是近现代文明交融的媒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
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
(1)根据材料,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学者认为,荷兰在17世纪确立海上霸权的经验是:“贸易产生财富;如果政府能够掌握财富,财富就能转化为舰队和军队;如果装备精良、号令严明,舰队和军队就能增强国力。”
(2)结合所学,分析有利于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因素。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均开始筹划海防。李鸿章认为:“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认为,兴办海军“用以压制强敌,扩大我国数千年悠久历史之影响,耀皇威于四海,这才是最紧急最重要的国务”,一旦战争爆发,海军将以“歼灭敌舰队,控制敌海面”为首要作战任务。
(3)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关于海防的观点。结合所学,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筹划海防的背景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