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尝谓侍臣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论任贤》
请回答:
(1)说这话的是谁?“魏子”又是谁?
(2)为什么他感到“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艺术篇】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史记》的体例有何特点?图二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作者是谁?
【思想篇】
材料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2)以上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
【科学篇】
材料三

(3)材料中两位人物分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数学家。请你任选一位,说明他有哪项成就在当时领先世界?
【感悟篇】
(4)综合以上探究,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2)从材料二商鞅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学习商鞅怎样的思想品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场变法有何意义。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雏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面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伴随着这一历史事件,丝绸之路开通了。按由东向西的顺序写出该路线所经主要地点?。该路线的开通,反映了西汉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4)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欧洲国家荷兰的鹿特丹,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请分析一下亚欧大陆桥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从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