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文,解答第10—12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加点字
A 是陋室 斯:_______            B 惟吾德 馨_______:
C 无案牍之劳形 劳:_______        D 可以调素琴   素:_______
翻译下面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本文运用          写法,从          交往人物         三方面描写陋室之雅,表达了室主人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给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1)日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2)不能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
填空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
翻译下面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奇其父。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即诗四句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翻译下列各句。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根据原文填写句子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方仲永天资聪慧?(至少举两处)
②方仲永“泯然众人矣”是因为(用最后一段的话回答)
③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方仲永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未尝识书具()② 父焉()
自是有名()④每日出()
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 “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书谢御史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先生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
【注】①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②笞:竹板。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莫敢()②先生御史(
之()④先生大怒(
下列加点的“之”与“巡城遇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 B.而两狼并驱如故
C.跪而拾以归 D.亦荆吴形胜最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11.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阅读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___ ________”,但起初吕蒙以“___________”为由加以推辞。(用原文词句回答)
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分别是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