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长者风度
任迪简,京兆万年人。举进士。初为天德军使李景略判官。性重厚,尝有军宴,行酒者误以醯进。迪简知误,以景略性严,虑坐主酒者,乃勉饮尽之,而伪容其过,以酒薄白景略,请换之,于是军中皆感悦。及景略卒,众以迪简长者,议请为帅。监军使闻之,拘迪简于别室,军众连呼而至,发户扃取之。表闻,德宗使察焉,具以军情奏,除丰州刺史、天德军使,自殿中授兼御史大夫,再加常侍。追入,拜太常少卿、汝州刺史、左庶子。及张茂昭去易定,以迪简为行军司马。既至,属虞候杨伯玉以府城叛,俄而众杀之。将纳迪简,兵马使张佐元又叛,迪简政杀之,乃得入。
(选自《旧唐书·良吏传》)
【注释】①醯(xī):醋。②扃(jiōnɡ);门户。③政:通“征”,征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属虞候杨伯玉以府城叛” 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以为师矣 B.策之不以其道
C.众以迪简长者 D.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任迪简在军中宴会上,有人误用醋当成酒来敬他,他知道了以后,帮助他人掩饰其过,且显得异常平静。
B.军中将主要推举任迪简当将帅,反而被监军怀疑他要篡权,被拘禁。
C.德宗派人去调查任迪简是否有篡权和私自逃出拘室之事时,任迪简具体地汇报了真实情况,为自己开脱了罪名。
D.任迪简宽宏大度,深得将士拥戴,朝廷也屡次提升他的官职。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酒薄景略 白:              ②及景略 卒:          
③表,德宗使察焉 闻:              ④俄而众杀之 俄而:         
翻译下列句子
监军使闻之,拘迪简于别室,军众连呼而至,发户扃取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回答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竹取道( ) (2)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选出下列划线词义相同的一项()。(3分)

A.可:潭中鱼百许头——不知其源
B.清:水尤冽——以其境过
C.乃:记之而去——董宣廉洁,死知之
D.以:其境过清——不游堕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理解填空。(4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从正面描写水的清澈。
C.选文第三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景。
D.选文第四段流露出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永州旅游部门拟加大小石潭景点开发和宣传力度。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利用本文资料为该景点写一则导游词。(不少于50字)



(2)为小石潭景点写一句简洁的广告语。(20字以内)

(三)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阻之,燮:“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阻之(或:有的人)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节选)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2)未果,病终寻:
下列“之”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题。
约法三章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①,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②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⑤。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注](1)组:绳索。(2)怀王:即楚怀王。(3)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4)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5)案堵:同“安堵”,即安定。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1) 且人已服降
(2) 偶语者弃市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字词。
(1)以能宽容_______________(2)父老秦苛法久矣___________
(3)先入关者_____________(4)人又___________
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楚汉战争,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请你根据此文分析他取得胜利的原因。

(一)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①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②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③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④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⑤,朝分尚食⑥,张筵列鼎⑦,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①佣:受人雇佣。 ②童子试:科举中录取秀才的考试。③甲第:指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④钧:同“均”。⑤炼珍:烹制的精美食品。⑥尚食:这里指皇帝的食品。⑦鼎:青铜制的饮器。)(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命妪煮芋进不物喜,不以己悲
B.今烦尔妪一煮芋也不知有汉
C.而向香而甘者闻,欣然规往
D.老人犹喜相公之止芋也骈死槽枥之间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相国未及第时,曾有一次为了避雨躲在屋檐下,身体单薄,显得颇为狼狈可怜。
B.相国及第后仍想念先前的芋,表明他很爱以前的苦日子。
C.丞、尉对芋老人待之以礼,显示了他们的趋炎附势。
D.芋老人的话表明地位的不同会改变一个人对事情的看法。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老人入坐(2)老人与相国有旧
(3)相国遽惊(4)厚资而
翻译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