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合作,对中共的反对意见未予理睬;孙中山则拒绝“联合”而认同“党内合作”,最终中共遵照组织原则,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突出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
A.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 |
B.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 |
C.孙中山的革命性丧失 |
D.国民党对中共的合并 |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 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 |
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 | 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刚刚开始设立 |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 D.逐渐失去其作用 |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
C.二者均有弊无利 |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
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 B.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
C.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 D.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 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 |
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 | 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