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走送之( ) ②未尝稍降辞色( )
③腰白玉之环( ) ④媵人持汤沃灌( )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专心致志 | 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 | D.未尝稍降辞色义正辞严 |
翻译下面句子。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阅读与赏析 (共49分)
魏其侯窦婴①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②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③。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④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⑤、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①魏其(jī)侯窦婴(?~前131):观津人,字王孙。历仕汉文、景、武三朝。②孝文:即汉文帝。③詹事:掌管皇后、太子宫中事物的官。④门籍:古代悬挂在宫殿门前的记名牌。⑤财:通“裁”,酌量,裁度。⑥条侯:即周亚夫。下列句中的“以”与“上何以得擅传梁王”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祭以尉首 | B.可以一战 | C.以塞忠谏之路也 | D.河曲智叟亡以应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窦婴是孝文后的堂侄,因为平定七国之乱有功,被封为魏其侯。孝文后即汉景帝和梁孝王母亲窦太后。 |
B.因为窦婴平定七国之乱后被封为魏其侯,所以“诸游士宾客”才争相归附到窦婴门下。 |
C.在这篇节选的文字中,有两位对立面的人物:窦婴和窦太后。两人格格不入,其原因是文中提到的是否立梁孝王为帝的问题。窦婴坚决不同意,因此遭窦太后的冷遇。 |
D.汉景帝时,窦婴的声誉很高,每当朝廷商议大事,别的大臣都不敢和他与条侯周亚夫平起平坐。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婴为吴相为:②酒酣,从容言曰酣:
③窦婴亦薄其官薄:④陈之廊庑下陈: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2分)
译:
(2)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 (2分)
译:
西 溪
张岱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其地丰厚”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不试之以足 | B.策之不以其道 |
C.以土砾凸者为丘 | D.以中有足乐者 |
下列对文段的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西溪的名称最初是宋高宗命名的,后来人们都这样称呼。 |
B.西溪有很多的古梅,这些古梅大的好像是黄山的松树。 |
C.西溪有一处地方叫秋雪庵,长满芦花,到了晚上,在明月的照映下就像积雪。 |
D.张岱认为西溪是避世的好地方,但他忙于世俗琐事,而没去那里避世。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欲都之都:__________②后人遂以名名:
③招余同隐隐:__________④至今犹有遗恨恨:____ ___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以西溪为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赵约而伐魏
秦、赵约而伐魏,魏王患之。芒卯曰:“王勿忧也。臣请发张倚使谓赵王曰:‘夫邺,寡人固形弗有也。今大王收秦而攻魏,寡人请以邺事大王。’”
赵王喜,召相国而命之曰:“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相国曰:“收秦攻魏,利不过邺。今不用兵而得邺,请许魏。”张倚因谓赵王曰:“敝邑之吏效城者,已在邺矣。大王且何以报魏?”赵王因令闭关绝秦。秦、赵大恶。
芒卯应赵使曰:“敝邑所以事大王者,为完邺也。今效邺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赵王恐魏承秦之怒,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下列句中的“以”与“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B.扶苏以数谏故 |
C.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D.策之不以其道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秦赵联合打算攻打魏国,魏王害怕,芒卯提议把邺地献给赵以求和。 |
B.赵国相国认为得到邺地是很大的好处,于是建议赵王答应魏国的请求。 |
C.张倚作为使者,成功说服赵王与秦国断交。 |
D.最终秦赵没有联合伐魏,魏王感激赵王的行为,按照约定把邺献给了赵国。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魏王患之 患:②请许魏 许:
③遽割五城以合于魏而支秦 遽:④为完邺也 完: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王请以邺事寡人,使寡人绝秦。
译文:
②今效邺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
译文: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题目。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初,范文正公(1)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2),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3)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乃长者,何自陷朋党?”王质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1)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2)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3)扶病:抱病、带病。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或异二者之为 (2)士大夫莫敢往别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闻者为/之缩颈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内容。(2分)
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2分)
文言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
罅②,瀑见。 ……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
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心乐之()(2)山行之极观也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甲】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根据理解填空。
两文中的划线句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在开头交代了景物的______和游览者正式游赏前的______;不同的是,【甲】文第一句侧重______从角度写景,【乙】文第一句侧重从______角度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