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睢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下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B.此庸夫之怒也 |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D.皆布衣之士也 |
.下列各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
A.谓:谓唐睢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B.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C.若:若士必怒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D.尝: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天天。.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请揣摩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3分】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余适客稷下,会地大震。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于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失冠徒跣,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适客稷下客:客居,作客 |
B.会地大震会:恰逢,遇上 |
C.相顾失色顾:回头看,这里泛指“看” |
D.广数亩数:屡次,多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解其故其如土石何 |
B.仆而复起登轼而望之 |
C.墙倾屋塌之声吾妻之美我者 |
D.坐于地上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 |
下列各句中,与“此真非常之奇变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B.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
C.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七年地震时,“我”正和表兄李笃之喝酒,当时已是晚上。 |
B.人们听到如雷的声音,从东南来向西北去,知道是地震了,马上跑出房屋。 |
C.这场地震造成房屋倒塌,河水溢出,山裂地陷,人们惊慌不已。 |
D.作者叙述非常生动,既描述了地震的声响、景象,又刻画了地震中人们的表现。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男女失冠徒跣,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②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将文言文阅读文段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③虽席地不容间也
文言文阅读【满分8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观潮》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的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自从 |
B.则素湍绿潭素:朴素,这里指水很干净 |
C.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既望:每月的十五日 |
D.皆披发文身文:动词,画着花纹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C.此独以跛之故(《智子疑邻》) |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
下列各句中,与“吴儿善泅者数百”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大道之行也》) |
D.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
下列关于《三峡》《观潮》两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峻”。 |
B.郦道元开篇用寥寥数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
C.《观潮》中,作者写潮水涌动之景,观察极为细微,视角由近及远,写得很有层次。 |
D.“旗尾略不沾湿”这个细节,写出了弄潮儿本领的高妙;接着写岸边观潮之盛,从侧面衬托出江潮之美。 |
第II卷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先自度其足()②反归取之()
③恐人闻之()④ 遽掩其耳()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以椎毁之
A.反归取之 | B.项为之强 |
C.试之以足 | D.物外之趣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宁信度,无自信也。
⑵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试说说第二则寓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1 分)
《赵孟頫过扬州》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意者。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客三千,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撤酒器以赠。
【注释】①元:元朝。②春题:春联。③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为赞美明月楼。
【文化常识】赵孟頫其人。上文说到的“赵子昂”,即元朝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的字圆转遒丽,世称“赵体”,与“颜体”、“柳体”等并驾齐驱。他还善于诗文、工于篆刻,是个多才多艺的文人。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赵子昂过扬②出纸笔求作③援笔书云④喜甚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
A.春冬之时 | B.方为秋田之害 |
C.学而时习之 | D.至之市 |
本文中提到的“春题”就是现在的春联,春联要求上下对仗。文中引用赵孟頫写的对联时出现了差错,请根据对仗知识加以改正,使之更合对联的要求。
原文:“春风阆苑客三千,明月扬州第一楼。” 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