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重要事迹表
1895年 |
|
1898年 |
|
1899年 |
组织保皇会;联系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政府,谋求营救光绪帝。 |
1913年 |
主编《不忍》杂志,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提倡“虚君”式的君主立宪制。 |
——摘编自《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等
材料二
长素(引者注:即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事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
材料三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康有为就是这时代中的这样的人。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成书于1936年)
(1)仿照材料一中1899年的样式,在、处填上合适内容。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提出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蒋廷黻评价人物的主要方法。运用这一方法,简要评价材料一中所示康有为在1913年的事迹。
概括列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主要进程,并归纳出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的哪些趋势?
下图是一幅清末讽刺漫画。漫画中火车冒出的烟用“中国铁路的现状”六字组成。
解读此图,可从如下角度设问命题:
(1)指出这幅漫画所指的是清末哪一事件?试从清政府对铁路发展的政策,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
(2)简要分析上述事件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说明它与武昌起义之间的关系
大清王朝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统治中国达260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大清王朝统治中国开始于哪一年?
(2)在两次鸦片战争打击下,为了实现自强,清王朝采取了什么行动?这次行动有何特点?这次行动没有使清王朝富强起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你如何看待光绪帝的变法活动?
(4)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的统治为什么很快宣告结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今日议和既成……购成之后……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两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三:19 世纪60-80 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
材料四:1872 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 多万两,美国旗昌行(注:美国在中国开办的轮船航运公司)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 “创见之事”。
材料五:1888 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拥有军舰二十五艘,官兵四千多人,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军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六: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传统制度是完美的,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二者结合。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曾国藩所谓“剿发捻”“勤远略”分别指什么?从他这段话里,可以看出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何在?
(2)依据材料二、三、四,请你分析概括洋务运动有哪些积极意义?
(3)材料五中李鸿章的美好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
(4)结合材料六思考,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与战争,我们应以史为鉴。阅读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院日本对华采取一系列强硬举动凸现军事色彩。据日本共同社1月16日披露的日本防卫厅应对西南岛屿“有事”的对策方针中,钓鱼岛竟然被包括其中。在这份名为《日本西南诸岛防御计划》的文件中,假想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日本自卫队如何保卫九州以南和中国台湾以北1 200公里范围内分布的大小岛屿,其中包括保卫钓鱼岛。“与其说是保卫,不如说是霸占,试图给人造成一种名正言顺的假象”,一位日本问题专家说。
(1)图一、图二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概括说明图三、图四的历史场景对中国政局产生的不同影响。
(3)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分析日本的野心。有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归属问题,早在二战中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已作了明确规定,请回答该会议召开的时间、名称及具体规定。
(5)你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