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重要事迹表
1895年 |
|
1898年 |
|
1899年 |
组织保皇会;联系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政府,谋求营救光绪帝。 |
1913年 |
主编《不忍》杂志,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提倡“虚君”式的君主立宪制。 |
——摘编自《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等
材料二
长素(引者注:即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事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
材料三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康有为就是这时代中的这样的人。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成书于1936年)
(1)仿照材料一中1899年的样式,在、处填上合适内容。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提出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蒋廷黻评价人物的主要方法。运用这一方法,简要评价材料一中所示康有为在1913年的事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浣志华祭《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2)建国后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渎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初,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国民党陆军上将)在谈到中国能否打过日本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国民党陆军上将,蒋介石的亲信之一)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的时候,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在抗战第一时期,国军……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乃建立长期抗战的目的。”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二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二百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摘自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周年》
回答:
(1)指出蒋方震和陈诚在抗战的基本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其共同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蒋方震提出的抗战“要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是否可能实现?为什么?
(3)蒋方震和陈诚的主张有合理之处,但均未找到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出路,结合材料分析:他们认为取得抗战胜利的途径各是什么?其共同的缺陷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国民党的抗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弗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 知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赏罚哉!——李贽《藏书》
材料三“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孔子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比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文章选编》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人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各自主张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并说明儒家思想在三个时期的不同地位。
(2)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材料一:善师西夷者,能制西夷;不善师西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五: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4)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思想主张的概称。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
(3)根据材料四,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结合五则材料,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具体指出其代表人物及主张,语言要精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
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
材料二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材料三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康熙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文件?英国颁布此文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德国的什么文件?它体现出什么特征?
(3)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政体有什么异同?
(4)与材料二中的“皇帝”比较,材料三中“朕”的权力有何不同?其反映了什么性质的政体?(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