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张小华同学设计并完成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在4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及2毫升清水或唾液。
|
物质 |
温度 |
时间 |
碘液 |
现象 |
A |
馒头碎屑+清水 |
37℃ |
3分钟 |
加 |
? |
B |
馒头碎屑+唾液 |
37℃ |
1分钟 |
加 |
变蓝 |
C |
馒头碎屑+唾液 |
37℃ |
2分钟 |
加 |
部分变蓝 |
D |
馒头碎屑+唾液 |
37℃ |
3分钟 |
加 |
不变蓝 |
(1)A试管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2)A和D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_ 。
(3)B、C和D三支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 。
(4)根据第(3)小题,你认为吃饭时应该( )
A.狼吞虎咽 B.细嚼慢咽
徐杨同学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具体过程如图,回答有关问题
(1)如果将(1)(2)(3)这三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那么10分钟后,取出并加碘液,摇均,不变蓝的是.
(2)(1)和(2)的结果对比说明中含有,它能消化淀粉;(1)和(3)的结果对比说明的作用能促进淀粉的消化.
(3)如果将(2)号试管的清水改成唾液,然后将(1)号和(2)号试管分别放入37℃和80℃的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加碘、摇均,能变蓝的是.
探究实验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每空1分,共5分)
下表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试管 |
加入的物质(各2毫升) |
温度 |
试剂 |
实验现象 |
1号 |
淀粉糊+唾液 |
0℃ |
碘液 |
变蓝 |
2号 |
淀粉糊+唾液 |
73℃ |
变蓝 |
|
3号 |
淀粉糊+唾液 |
37℃ |
不变蓝 |
|
4号 |
淀粉糊+清水 |
37℃ |
(1)请在表内填写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 变蓝 或者 不变蓝)
(2)1、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了。
(3)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因为唾液里的将淀粉分解成了。
(4)4号试管与号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
下图为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瓶内均装入澄清的石灰水。
(1)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向乙瓶。
(2)经向两瓶内分别吹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瓶。
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残枝败叶有分解作用,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实验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甲、乙两组都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1: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2: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3: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和真菌放在无菌条件下。请分析:
(1)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2)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是因为:。
(3)要保持树叶的湿润是因为?。
(4)请找出三个实验设计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是哪个?。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实验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步骤如下:
①在广口瓶中加入蒸馏水至上图所示位置(蒸馏水加热后迅速冷却,基本没有空气也没有二氧化碳),取新鲜的、生长旺盛的沉水植物若干枝放在广口瓶中,并安装好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把上述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③打开开关K1、K2,由导管A向瓶内用力吹起2~3分钟后,关闭K2,把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约5分钟后,就会看到有气泡冒出。容器的水则受气体的挤压由导管A的管口处排出(根据水的排出量,可推知产生的气体量)。
④当广口瓶中产生的气体达一定量时打开K2,取一根带有火星的卫生香迅速放在导管B的管口处,观察现象。阅读后请回答:
(1)向装置吹入气体前,阳光照射下有无气泡产生?,此步骤是否可以省略并说明理由 。
(2)步骤④中观察到卫生香的现象是。
(3)请推测此探究实验的结论: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