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英国病,,这一沉疴严重地缠绕着英国。工会实际上是英国最有权势的力量,他们组织罢工的时候没有人敢动,不厌其烦地要求加薪、福利和带薪休假,导致英国庞大的国有企业巨额亏损,产出效率极为低下。
1979年撒切尔夫人登上权力宝座。撒切尔夫人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被称为“撒切尔革命”。这位外表强硬的女人手里拿着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重重地扔在英国议会的讲台上,说:“这就是我们相信的哲学.”她对议员们讲了自由主义的哲学,她妥恢复英国的自由的传统,得到了议员们的热烈掌声。1984年,英国全国矿工联合会发动大罢工,撒切尔夫人用铁腕手段,使工会势力完败,并借此迅速推进国有行业的私有化。
经过十年的革命,企业活力和个人创造力的释放使得英国这个“欧洲病夫”很快焕发活力,经济迅速转入繁荣周期。在英国,恢复私有制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活力的撒切尔革命成为了英国政治的遗产。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病”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概括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特点。(9分)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他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以上材料均选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 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指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二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1)依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材料二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再往后的一百年。”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4分)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章开沅先生为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什么新视角?
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崛起,是春秋战国时代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春秋时期,由于宗法制度、世卿制度尚存,士阶层的人数基本上是固定的。……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的知识分子。以前曾经有公职的大夫失去官职后,地位下降,但仍称作士。……后来,通过学习掌握了文化知识和某种技能的人无论有无公职,也不管职位高低,也都称作士。由于这些知识分子有才学、胆识和智谋,因而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和礼遇,“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为盛行。
——摘编自朱冠军《浅析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的演变》
材料二 :一般人往往说,中国过去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我认为称它是君主则诚然的,称它为专制,那就未免有一点冤枉。中国社会,自秦以下,便没有所谓特权阶级之存在。政府里面的做官人,并不是社会上享有特权的贵族。……中国从汉以下,国民参政,均有一种特定的制度,汉制先入学校受教育,毕业后,进入政府历练办事,做事务官,当时称做“吏”。待他练习实际行政有经验,有相当成绩,便得推举到朝廷,再经一度考试,才正式做政务官。至手官阶高低,则由其服官后成绩来升降。……所以中国自汉以后,固然有皇帝,但并没有封建贵族。……所以中国的传统政治,实在不能说它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钱穆有关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观点。
(14分)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
—— 摘编自百度百科《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 1944年,美国政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激烈之际,邀请44国代表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以期奠定世界货币新秩序的基础。布雷顿森林会议产生了两个新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请回答: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制的?这一机制对美国有
何特殊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3)全球化过程给世界各国带来全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做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