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普遍出现工资上扬的情势,不少重商主义者在寻求解决之道时认为,“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器械是减少劳动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尽管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更有人指出,“降低了穷人的工资,结果是减少了产品的价值。这将永远是贸易的真理,因为你付出的工资越少,工作干得就越糟”。这些观点最有可能直接影响( )
| A.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
| B.英国成为日不落的大帝国 |
| C.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 |
| D.英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
下列事件发生在1984年的有
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③国务院决定开放宁波、温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④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A.①④ |
| B.②③ |
| C.①③④ |
| D.②③④ |
读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
| B.自然经济所占成份微不足道 |
| C.民族工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
| D.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弱小 |
在研究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新变化时,下列四幅中国空白地区地图中被使用最为频繁的是: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
|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
|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
|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
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插图。对该图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该设施始见于明代 |
| B.该装置的发明人是东汉的杜诗 |
| C.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的“井渠” |
| D.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进行灌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