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阅读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 为拿破仑,生成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
③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
④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 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⑤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中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选自《周国平文选》,略有删改)以下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起着过渡作用,从假设的角度推进,用一连串疑问和反问来设置类似对话情境,步步为营最终证实自己的观点。 |
B.在第四段中,因为人总是在追随偶像时迷失自我,不停寻找却总找不到属于自已的人生坐标,所以作者说“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C.作者先后从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三个层次步步深入地论述中心论点。 |
D.作者举拿破仑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自然得出谁都不愿成为拿破仑而没有自己的结论,增强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这一观点的说服力。 |
对第5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要成为你自己,首先要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宝贵 。 |
B.作者借卢梭的话证明第⑤句所表述的观点 。 |
C.第⑨句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 |
D.“怎样才能成为自己”,这是一个难题,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
文章最后一句是“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其中,“这一标准”是什么?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句话?
阅读《“微信控”们请抬抬头》一文,完成小题。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
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分析第①段是如何引出“微信控”的。
第⑤段加点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打不碎的韧性陶瓷
①陶瓷,是用物理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最早的人造材料。一万多年以前,它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然而,陶瓷的脆性一直是它的致命弱点,如果能够克服这个弱点,再加上它原有的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等非常有价值的性能,那么陶瓷材料的前途将远远超过现代的优质合金。
②可喜的是,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克服陶瓷脆性的“药方”。
③首先,从改善内部结构着手。研究表明,在陶瓷的原料中添加少量的氧化钇、氧化镁、氧化钙等粉末,经高温炼制成氧化锆陶瓷后,其中的氧化锆便生成两种晶体:立方晶体和四方晶体。当陶瓷受到外力作用时,四方晶体便变成一种单斜晶体,体积迅速“膨胀”。由于晶体的体积急速增大,进而可阻止陶瓷中原先存在的细微裂纹的扩展,陶瓷就不会破裂了。有人在氧化铝坯料中加入二氧化锆,当加入量为基体体积的15%时,陶瓷的硬度可以提高3倍,有人称之为“陶瓷钢”。
④其次,将纤维均匀地分布于陶瓷的原料中,以提高陶瓷的强度和韧性,其原理与我们在石灰中加入纸筋相类似。这是因为,将纤维加入陶瓷原料中,具有以下三大作用:纤维不易拉断,在工作时可承担大部分外加负荷,减轻陶瓷的负担,使裂纹不易产生;纤维与陶瓷体结合在一起后,具有很大的摩擦力,于是,陶瓷的韧性可以大大增加;即使陶瓷出现了细微裂纹,纤维也能将它们紧紧拉住,使裂纹不至于进一步扩展开来。
⑤第三,还在改善陶瓷表面状态方面下功夫。一般来说,陶瓷的断裂大都从表面开始,因此,改善陶瓷表面状态就犹如为防止陶瓷的破损设下了一道屏障。具体方法为:通过化学和机械抛光技术消除陶瓷的表面缺陷;对氮化硅、碳化硅等非氧化物,只要通过控制表面氧化技术,就可消除表面缺陷或使裂纹尖端变钝;通过热处理也可达到表面强化或增韧的目的。
⑥经过特殊加工的陶瓷,再也不是那种碰不得、摔不起的“瓷娃娃”了,即使把它丢在水泥地上也毫无损伤。这种打不碎的陶瓷,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一些高科技领域,如用来制造汽车、飞机、快艇的发动机和其他重要零部件。这类陶瓷材料无疑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为什么要加引号?
(1)写出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当陶瓷受到外力作用时”不能删去的理由。
说说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两题。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借助文中知识,分析韧性陶瓷能有如此性能的原因。
韧性陶瓷制作的菜刀,硬度极强,仅次于金刚石。用它处理食物不易粘连,能切出如纸一样薄的肉片,永不需要磨刀。即使面对冷冻肉品这样难处理的食材,陶瓷菜刀也不会崩刃,在韧性方面相对于传统陶瓷有了很大进步。
阅读黄昉苨的《土豆英雄传》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今天谁能想到,土豆刚抵欧洲便遭到冷遇。人们能够辨认出玉米是小麦的亲戚,辣椒和花椒很相似,唯独没见过这种“鸡蛋大小的球根”。《圣经》上也没有关于这种植物的记载!这让虔诚的神职人员犯了难:我们该吃这种植物吗?吃它是否违反了上帝的旨意?
②不过,天生土豆必有用。比起传统的小麦等作物,相同面积上种植的土豆能产生2到4倍的热量,且只需3到4个月的时间就能成熟。在小麦欠收的年份,土豆往往收成不错。更何况,我们的小英雄能伸能屈,在任何形态的土壤中几乎都能茁壮成长。
③最后一锤定音的,是当时的草药学家。古代欧洲人也使用草药治病,并且有着“以形补形”的思想。不幸的是,面相丑陋的土豆成了一个绝佳反例:它表面粗糙,形状古怪,在当时的医生看来,活像是麻风病人的手。读多了历史,就会发现人类就是这么神奇:海洛因起初被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同时被发明的阿司匹林反倒因为“不安全”被雪藏了几年;剧毒的水银自古以来都被中外医生当药用;土豆这顶“麻风病”的帽子一戴就是100多年……
④直到饥荒与战争在欧洲蔓延。
⑤这回挽救土豆声誉的,又是一位药剂师。法国科学家安东尼·帕门提尔原本是军队里的药剂师,在战争期间被普鲁士人俘虏。此前,因为饥荒,普鲁士很多穷人都开始食用土豆。很自然地,土豆成了帕门提尔在大牢里仅有的主食。3年的土豆牢饭吃下来,他成了土豆的忠诚拥护者。
⑥恰巧,1770年法国遭遇农作物欠收,法国科学院办了一场论文竞赛,主题是“能够减少荒年灾难的食物”。帕门提尔毫不犹豫地寄了一篇土豆颂歌过去,一举得奖。据说,路易十六对帕门提尔说:“总有一天,法国会感谢你为穷人找到了面包。”
⑦土豆英雄终于找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欧洲各地都开始推广这种便宜好吃热量高的食材,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中,人们能收获比原来多得多的粮食。由此,欧洲北部的人口开始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爱尔兰,这个国家的小麦总产量大约能供养500万人口,但在1840年,当地人口达到了900万。毫无疑问,土豆是这一结果最大的功臣。
⑧此时,大英帝国正处在跨越生物性限制的时代——新作物的引进与农耕技术的改良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英国各地纷纷从农业转向制造业,而爱尔兰地区的人民吃着土豆,为英格兰地区那些进入城市的工人生产农产品。
⑨世界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模样了。托土豆小英雄的福,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24日,有删改)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土豆被称之为“英雄”的原因。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 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的作用。
(2) 请指出第⑦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思考“土豆英雄传”这一题目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死亡之湖——罗布泊
①罗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部,是中国第二大盐湖,又名罗布卓尔,古称黝泽、盐泽、蒲昌海、牢兰海、辅日海和洛普池等。
②公元前403~221年,《山海经》就有记载:“不周之山,东望黝泽,河水所潜也”。《史记·大宛列传》载:“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罗布泊卓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东北部,塔里木地块东部。长轴呈东—西方向延伸,长300.0千米,宽125.0千米,面积5350平方千米;它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古今中外无数史地学者的探索,使这块土地充满着神秘感。
③清代,阿弥达深入湖区考察,在其撰写的《河源纪略》卷九中记载:“罗布卓尔为西域巨泽,合受偏西众山水,共六十支,绵地五千,经流四千五百里……
④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俄国探险家H·M·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哥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国人邦瓦洛等,都考察过罗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写。
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罗布泊地区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考察,一次是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考察队,另一次是1980~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组织的罗布泊考察队。取得了罗布泊洼地的形成和演变,湖区地貌、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土壤以及楼兰古城和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等的丰硕科研成果。1980年5~7月彭加木同志为寻找水源,在考察途中于库木库都克地区遇难,为罗布泊地区的科研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⑥湖区集水面积144.0×104平方千米,补给系数为150.58。主要入湖河流有孔雀河、塔里木河、米兰河、若羌河、瓦石峡河等,汇集高山冰雪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分界线甚不明显,常常发生相互袭夺,导致罗布泊的所谓“游移”和湖面萎缩。建国后,上游农垦迅速发展,并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拦截水源,使两河入湖水量大为减少,乃至断流。
⑦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曾几何时,繁华兴盛的楼兰,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淼的罗布泊,也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
⑧那里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已成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如今,从卫星像片上反映出来的罗布泊是一圈一圈的盐壳组成的荒漠!
⑨是活生生的湖泊消亡的实例,警告人们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带进行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说说文题“死亡之海”中“死亡”的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罗布泊断流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第⑦、⑧两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常常”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蓝蝶的光辉
⑴亚马逊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醒目的彩虹般蓝色光辉。蓝蝶的光辉如此强烈,其奥妙在于它的翅膀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这引起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很大的兴趣,正在对其原理进行研究。
⑵人们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蓝蝶的翅膀有独特的光学性能,但直到最近才开始了解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和精巧的结构。蓝蝶的翅膀上覆盖着许多由单个表皮细胞构成的微小的几丁质鳞片,这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用显微镜观察鳞片,发现鳞片表面刻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的平行排列的羽状物。“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这种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但结构更为精巧。
⑶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由许多层透明介质构成,其反射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具有极高的反射率,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却很低。换言之,观察者只能在很小的角度内看到反射光束,略为偏离就看不见了。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是广角的,能见的视角竟高达一百度!蓝蝶翅膀的这种奇妙光学性能的秘密在于其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有略为不同的倾斜角,这种安排使得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蓝蝶的翅膀也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
⑷蓝蝶耀目的光辉干什么用呢?原来是用来作为其占领区的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看到,知道趋避。它的蓝光越强,其示警作用就越显著。
⑸目前,有一些研究机构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加以仿造,应用于各个方面。
⑹首先想到的应用是:既然反光如此强烈而醒目,就可以用来作为公路上的路标。另一个可能的应用是改善电脑的平面显示器。
⑺军事部门想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的新型迷彩伪装。原来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是由羽状物的尺寸决定的,改变尺寸就可以变换颜色。例如可用于水陆两栖军用车辆,在水中行驶时变为闪耀的银白色,在陆上行驶时变为花斑的草绿色,像变色龙那样神出鬼没,岂不大妙!
⑻由此,可以想象到的另一个应用是时装,如能仿蓝蝶翅膀做出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来,少女穿上由这种衣料制成的时装,将在时装展示台上大出风头。
⑼最重要的应用是有价债券的防伪。现代彩色复印机已能仿造出几可乱真的假钞,但是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伪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一家印制塑料钞票的公司对此颇感兴趣,认为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制造假钞的罪犯们做梦也想不到,亚马逊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将成为他们的克星。
⑽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但却未能成功的事,它精细地调节了翅膀的反光率。”另一位研究者说:“人们看到其复杂性,感到模仿并非易事。”迄今为止,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
⑾自古以来,蝴蝶就被认为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不是吗?从“庄生梦蝶”的迷思,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神话,无不勾起人们浪漫的遐想,如今蓝蝶又为蝴蝶的神话增添了新的篇章。原来蝴蝶的翅膀上竟有如许奥妙,使科学家自叹弗如,工程师竞相仿效。
(作者:沈致远 选文有删改)下列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⑴段简说蓝蝶具有的光学性能,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对其反光原理进行研究。 |
B.第⑵-⑷段介绍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及其目的。 |
C.第⑸-⑼段介绍蓝蝶反光机理的应用。 |
D.第⑽-⑾段写蝴蝶翅膀上的奥妙深深地吸引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
文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 | B.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
C.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 | D.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蓝蝶翅膀对光线高反射率的特点可以用来制作公路路标、改善电脑平面显示器。 |
B.在蓝蝶仿生的各类研究中,有价债券防伪方面的应用是最为成功的。 |
C.新型的迷彩伪装和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时装都可仿照蓝蝶翅膀变换颜色。 |
D.亚马逊丛林中蓝蝶的翅膀,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是:羽状物的分支多能增强蓝光的反射。 |
B.第⑶段介绍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的作用是为了说明蓝蝶翅膀的反光是广角的。 |
C.第⑽段中加点的“迄今为止”是到现在为止的意思,它说明了到目前人们研究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
D.本文介绍蓝蝶,结尾处作者又写到庄生梦蝶、梁祝化蝶,这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