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关铝的几个实验如下。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一  毛刷实验
实验过程如下图。

(1)配制Hg(NO3)2溶液时,为抑制水解,需加入少量的_____。
(2)铝导线放NaOH溶液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生成白色毛状物的实质是铝发生电化腐蚀生成A12O3,其中作正极材料的是______ (填序号)。
a.O2      b.A1       c.Hg(NO3)2      d.Hg
实验二 探究白色毛状物是否含有结晶水
取适量白色毛状物样品放入仪器X称量,质量为m1  g

(4)仪器X应选用以下哪个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5)上述过程中“冷却"时要在图1所示的装置中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所得实验资料,能说明白色毛状物含结晶水的证据是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实验三  验证A12O3对石蜡油裂解的催化作用
按图2连好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入5~6 g Al2O3,加热到500℃左右,往Al2O3上滴入石蜡油。已知:石蜡油为液态烷烃混合物(与汽油类似),沸点164~223 ℃。
一定条件下,其裂解产物为乙烯和烷烃的混合物。

(7)使用装置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8)需要再补充一个实验才能证明Al2O3对石蜡油裂解反应有催化作用,请简述其实验方案:__________。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探究石蜡油分解制乙烯及乙烯的化学性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I.某校化学实验小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测定和KI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和K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
平均反应速率的计算式为
实验时,向和淀粉指示剂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不断搅拌。在反应(1)进行的同时,发生反应:
(2)
反应(1)生成的立即与反应,生成无色的耗尽时,反应(1)继续生成的才与淀粉作用呈现蓝色。从加入溶液到出现蓝色的时间为
【实验内容】
(1)实验小组设计的实验记录表和数据记录如下,请将表中字母表示的空格填上。

实验编号





试剂
用量
(mL)
0.20 mol·L(NH42S2O8溶液
20.0
10.0
b
20.0
20.0
0.20 mol·LKI溶液
20.0
20.0
20.0
10.0
5.0
0.010 mol·LNa2S2O3溶液
a
8.0
8.0
8.0
8.0
0.2%淀粉溶液
2.0
2.0
2.0
2.0
2.0
0.20 mol·LKNO3溶液
0
0
0
10.0
c
0.20 mol·L(NH42SO4溶液
0
10.0
15.0
0
0
20℃时,反应时间
32
67
130
66
135
为了使溶液的离子强度和总体积保持不变,减少的(NH42S2O8溶液或KI溶液的用量,分别用(NH42SO4溶液或KNO3溶液补足;溶液混合后体积不变

(2)为了使反应充分进行,减少数据误差,实验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的操作是
(3)第①组实验的 mol·(L·s)
(4)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有(写出一条即可)
II.实验小组查资料得知,向含有NaCO3的Na2S溶液中通入SO2,可以制备上述实验所需的Na2S2O3。反应如下:



该小组根据上述原理设计如图19所示装置制备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①、②中盛放的试剂依次是①

(2)实验过程中,随着气体的通入,装置①中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继续通入气体,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3)反应结束后,从制得的稀溶液中得到晶体的主要操作包括:

刚切开的苹果,不久果肉的颜色就会变成褐色,即苹果的“褐变”。对此现象,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有人认为,其原因是果肉里的酚在空气中转变为二醌,这些二醌很快聚合成为咖啡色的聚合物。如图所示:
第二中说法:有人认为,其原因是果肉里的二价铁离子在空气中转变成三价铁离子。
针对这两种说法,请回答下列各小题:
(1)请设计简单实验来确认到底哪种说法正确(第一种说法只要证明出苹果果肉中含有酚类物质即可)
(2)若第一种说法正确,则图中变化的反应类型(填序号)。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加成反应 d.取代反应
(3)若苯环外的取代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不论取代基多长,在一定条件下都被氧化成羧基。若上述酚类物质R基为-CH=CHCH3,请设计途径完成转化:
(只说出方案即可)
(4)写出的含有一个取代基的属于酯类物质,且该酯类物质水解后得到苯酚的结构简式
(5)若要避免苹果“褐变”,请你说出一种保存切开的苹果的方法,

请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1)为确认C6H5OH、H2CO3、CH3COOH的酸性强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1,一次实验即可达到目的(不必选用其他酸性物质)。
①装置B中所盛的试剂是,其作用是
②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中,为检验乙烯的存在,采用如图2的装置即可达到目的。

①装置B的作用,装置C的目的是
②装置D(溴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乙烯通过①加成②消去③……共三步反应最终可以转化为苯,请写出最后一步生成苯的化学方程式(不必注明条件)。

油条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在百姓早餐桌上一直占有重要位置。但油条中铝含量超标问题十分普遍,是影响群众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从2009年5月下旬开始,浙江省的油条加工停用含铝食品的添加剂,逐步转换为无铝添加剂配方和工艺,从而保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油条。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碳酸氢铵(臭粉)组成。为测定试样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w(NaHCO3),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
①按图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试样m1g放入硬质玻璃管中,装置B、C、D中药品如图,已知加药品后装置B的质量为m2g、装置C的质量为m3g;
③关闭活塞a,点燃酒精灯加热试样,直到B装置中无气泡冒出后,打开活塞a向装置中通入N2,一段时间后,撤掉酒精灯,关闭活塞a
④称得装置B的质量为m4g、装置C的质量为m5g。
请回答以下问题(装置中原有空气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装置B的作用为
装置C的作用为
(3)实验过程中通入N2的目的为
(4)用下列各项所提供的数据能计算出w(NaHCO3)的是()(填选项字母)

(5)实验结束后发现装置A中硬质玻璃管右端有水珠,你认为利用实验中所提供的数据还能否得到准确的w(NaHCO3(填“能”或“不能”)。若能,则w(NaHCO3)的计算式为:,若不能,此问不作答。

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等。仪器:①,②,③,试管夹,胶头滴管,镊子,小刀,玻璃片,砂纸,火柴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①②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填A~F)






,②
(4)实验结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