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鸭沼观荷
王 韬
余生甫里,即以唐陆天随而得名。天随子隐居不仕,时与皮日休唱和,自号甫里先生,尝作《江湖散人传》以见志。没后,亮节高风,里人思之不置。以先生在时喜斗鸭,有斗鸭栏,乃凿地为池沼,方塘如鉴,一水潆洄。中央筑一亭,曰“清风亭”,东西通以小桥,四周环植榆柳桃李。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窗棂四敞,凉飙飒然,袭人襟裾。中供天随子像,把卷坐,须眉如生。去亭百数十武,先生之墓在焉。或云后人葬其衣冠处,将以留古迹而寄遐思者也。亭中楹联颇夥,余师一联云:“白酒黄花,九日独高元亮枕;烟蓑雨笠,十年长泛志和船。”特举二君以比拟先生,当矣。
池种荷花,红白相半。花时清芬远彻,风晨月夕,领略尤。里中诗人夏日设社于此亭,余亦获从诸君子后,每至独早。
每岁六月二十四日,必招邀群彦,为荷花祝生日。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余定莲为君子之花,具有四德:香清,韵远,品洁,色纯。
观荷之约,以花开日为始,三日一会,肴核以四簋为,但求真率,毋侈华靡。甫里本属水乡,多菱芡之属。沉李浮瓜,青红错杂,堆置盘中,亦堪解暑。
诸社友以先生生平固喜蓄鸭,因于池畔另辟鸭舍,蓄白鸭数头,修洁可爱。红衣翠盖间,点缀以白羽翩跹,亦复不俗。池旁环围石阑,阑柱悉凿鸭,其首皆回向先生,以先生固背北面南也。鸭在羽族中,蠢然一物耳;自先生有“能言”一语,遂足供园林清玩,洵乎文人之口不可测也如此。
甫里几四十年,回首前尘,无殊梦影。每值荷花盛开,辄若置身于莲亭鸭沼间也。
(节选自《漫游随录》)
【注】①陆天随:即陆龟蒙,唐朝文学家,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苏州甫里人。②沉李浮瓜:指冷食的瓜果。③能言:某宦官用弹弓杀死一只鸭子,陆龟蒙曾对他说,“某养此鸭,能人言;方欲上进,君何杀之?”④洵:确实,诚然。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卷坐危:端正。
B.领略尤胜:优美。
C.肴核以四簋为度:次数。
D.余甫里几四十年违:离开。

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从视觉角度描写池沼之景的一组是(   )
①方塘如鉴,一水潆洄
②四周环植榆柳桃李
③盛夏新绿怒生,碧阴覆檐际
④池种荷花,红白相半
⑤花时清芬远彻
⑥沉李浮瓜,青红错杂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老师在对联中拿陶渊明、张志和“比拟”陆龟蒙,突出了陆龟蒙的高洁。
B.作者写为荷花庆祝生日,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也反映了自己雅致的生活情趣。
C.陆龟蒙喜欢斗鸭,他去世后乡人社友或凿池筑亭,或石阑凿鸭,以寄怀念之情。
D.文章以“观荷”为线索,侧重描绘“鸭沼”中的荷花及其周边景物的自然之美。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闺秀能诗者亦许入社,但不亲至耳。
译:                                                                    
                                                                            
(2)其首皆回向先生,以先生固背北面南也。
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且韦弦①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于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②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③之德,恐非其人也。”廙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
(选自 《三国志 ·魏书二十一》,有删节)
【注】①韦弦,语出《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②本初,袁绍字本初。③西伯,即周文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为丞相掾属辟:征召
B.而圣贤引以自匡:纠正
C.不冀州之卒当:充当
D.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毁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必近察远然本初
B.亦欲博采必尽众也皆传
C.欲自溃者虽强必败此重得
D.孙权负险于吴归修德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B.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 国富民安矣
C.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D.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廙认为自古以来成功者都善于听取意见,因此他愿意向韦弦学习,向太祖进谏。
B.刘廙指出燕国大将乐毅能战胜强大的秦国却不能征服弱小的即墨在于合理的谋划。
C.刘廙强调与当年的袁绍相比,虽孙权据天险,而刘备拥巴蜀,但并不比袁更强大。
D.刘廙的进谏被太祖接纳,太祖还认为与刘廙是君臣相知,自己必能成就文治武功。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
②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
(2)对于太祖“欲亲征蜀”,刘廙的态度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刘廙“善于说理”的一个事例,并简要分析。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其 时 也 夫 施 吉 报 凶 谓 之 命 施 凶 报 吉 谓 之 幸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受。吴越人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dí):相见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之衣柜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以为贺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仍:于,又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轻舟追遣之
B.观其取一无
C.汝故疏我吾功哉
D.彬总师也上临哭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弟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未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自负不少者也,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订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浅薄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其,这个
C.当西汉之末造造: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宜宜:应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一项是

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
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区区褒贬,何足及齿其间旦暮闻何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7分)
(1) 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答:
(2) 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慎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凌,绐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羸弱为等类轻侮,为辱已甚,不如死也。汝以力闻,当佑我。我捧汝足七日,不与我力,必死于此,无还志。”约既毕,因至心祈之。初一两夕,恒尔,念益固。至六日将曙,金刚形见,手执大钵,满中盛筋,谓稠曰:“小子欲力乎?”曰:“欲。”“念至乎?”曰:“至。”“能食筋乎?”曰:“不能。”神曰:“何故?”稠曰:“出家人断肉故。”神因操钵举匕,以筋食之。禅师未敢食,乃怖以金刚杵,稠惧遂食。斯须食毕,神曰:“汝已多力,然善持教,勉旃!”神去且晓,乃还所居。诸同列问曰:“竖子顷何至?”稠不答。须臾于堂中会食,食毕,诸同列又戏殴,禅师曰:“吾有力,恐不堪于汝。”同列试引其臂,筋骨强劲,殆非人也。方惊疑,禅师曰:“吾为汝试之。”因入殿中,横塌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入山数十里,经庐殿堂穷极壮大,诸僧从而禅者常数千人。齐文宣帝怒其聚众,因领骁骑数万,躬自往讨,将加白刃焉。禅师是日领僧徒谷口迎候,文宣问曰:“师何遽此来?”稠曰:“陛下将杀贫僧,恐山中血污伽蓝①,故此谷口受戮。”文宣大惊,降驾礼谒,请许其悔过。禅师亦无言。文宣命设馔,施毕,请曰:“闻师金刚处祈得力,今欲见师效少力,可乎?”稠曰:“昔力者,人力耳。今为陛下见神力,欲见之乎?”文宣曰:“请与同行寓目。”先是,禅师造寺,诸方施木数千根,卧在谷口。禅师咒之,诸木起立空中,自相搏击,声若雷霆,斗触摧折,缤纷如雨。文宣大惧。从官散走,文宣叩头请止之。因敕禅师度人造寺,无得禁止。后于并州营幢子未成,遘病,临终叹曰:“夫生死者人之大分如来尚所未免但功德未成以此为恨耳死后愿为大力长者继成此功。”言终而化。至后三十年,隋帝过并州见此寺,心中涣然记忆,有似旧修行处,顶礼恭敬,无所不为。处分并州大兴营葺,其寺遂成。时人谓帝大力长者云。
(选自《朝野佥载》)
【注释】①伽蓝:寺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禅师以劣弱见凌:欺辱
B.乃重千钧引:拉弓
C.师何此来?遽:突然
D.后于并州营幢子未成,病遘:遇,遭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力闻,当佑我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
B.神去晓,何谓阁子也
C.入殿中,横塌壁行击沛公于坐
D.诸僧从而禅常数千人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稠禅师初出家时,因身若无力常常受到同辈和尚的欺负,便抱着金刚塑像的脚发誓,祈求赐予力量,抱着脚祈祷七天后,金刚果然现身了。
B.吃下金刚带来的肉筋后,稠禅师果然变得力大无穷,向同伴们展示了一番他的力量后,先前轻视欺侮他的人全都被吓着了。
C.文宣帝因稠禅师信徒过多而来讨伐,却被禅师的精神感染,继而为其神力震慑,问罪而来却请罪后告去,并下令让禅师指挥人建造寺院。
D.稠禅师一生有不少奇事,临终遗言也颇有玄机,三十年后,隋朝皇帝一番举动又为稠禅师的传奇故事添上了的富有神秘色彩的一笔。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 生 死 者 人 之 大 分 如 来 尚 所 未 免 但 功 德 未 成 以 此 为 恨 耳 死 后 愿 为 大 力 长 者 继 成 此 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以羸弱为等类轻侮,为辱已甚,不如死也。
(2)齐文宣帝怒其聚众,因领骁骑数万,躬自往讨,将加白刃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