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下列句中的“徒”与例句“徒慕君之高义”中”徒”意义相同的一项
A.徒以吾两人在也 | B.徒见欺 |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D.班百者多徒行 |
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 B.①③⑤∕②④⑥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③④∕②⑤⑥ |
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亲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写蔺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 |
B.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蔺相如的不理解。 |
C.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
D.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 |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的小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魏县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武宗将南巡,偕同官伏阙谏。
世宗嗣位,从巡抚李鐸言,发帑金①二十万优恤宣府军民。以汉卿言,并发十三万□大同。屡迁户科都给事中。嘉靖元年冬,与同官上言:“陛下轸念畿辅庄田之害,遣官会勘。敕自正德以后投献及额外侵占者,尽以给民。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诵陛下之仁!乃者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厂、安州鹰房草场,诏旨留用。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皮厂起于马永成,鹰房创于谷大用,皆夺民业为□。今马俊、赵霦恃籓邸旧恩,妄求免革,是复蹈永成、大用故辙也。乞尽还之民,而严罪俊、霦,为欺罔者戒。”后父陈万言请营新第,既又乞庄田,内官吴勋等请督苏州织造,汉卿皆极谏。不纳。
应天诸府大旱,帝将鬻淮、浙余盐及所没产,易银振之。汉卿言:“易银缓,非发帑金不可。”帝为发银十五万。未几,复偕同官言:“今天下一岁之供,不给一岁之用,加□水旱频仍,物力殚屈。陛下方躬行节俭,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洊②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频行,臣等窃以为不可。”报闻。已,又劾席书振济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罪也。
初,兴献帝议加皇号,汉卿力争,至是,又倡众伏阙。两受杖,斥为民。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贾准等会荐天下遗贤,及汉卿,终不召。(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
【注释】①帑金:指国库所藏。 ②洊:屡次,接连。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巡抚李鐸言从:听从 |
B.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全:保全 |
C.不给一岁之用给:供应 |
D.臣等窃以为不可窃:偷偷地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并发十三万□大同②皆夺民业为□③加□水旱频仍,物力殚屈
A.①于②之③其 | B.①于②之③以 |
C.①之②乎③以 | D.①之②乎③其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
B.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
C.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
D.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年间,张汉卿与同僚一起上书,建议皇帝下令从正德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 |
B.张汉卿曾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修建新宅第,又反对太监吴勋等担任苏州织造,但皇帝并没有采纳。 |
C.应天等府发生旱灾,皇帝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换得银两赈灾。张汉卿却认为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要赶紧从国库中拨银赈济。 |
D.张汉卿曾因席书赈灾违规而上疏弹劾他,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却非常眷顾席书,不仅没有治罪,还让席书担任礼部尚书。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
②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诵陛下之仁!
(2)张汉卿为官不畏权贵,心系百姓,请结合具体事例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熊文灿,贵州永宁卫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出封琉球还,擢山东右布政使。忧归,自是徙家蕲水。
崇祯元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时海上故多剧盗,芝龙猖獗如故。文灿至,善遇芝龙,使为己用。其党李魁再降,再叛去,芝龙击擒之。闽中屡平巨寇,皆芝龙力,文灿亦叙功增秩焉。
文灿官闽、广久,积赀无算,厚以珍宝结中外权要,谋久镇岭南。会帝疑刘香未死,且不识文灿为人,遣中使假广西采办名,往觇之。既至,文灿盛有所赠遗,留饮十日。中使喜,语及中原寇乱,文灿方中酒,击案骂曰:“诸臣误国耳。若文灿往,讵令鼠辈至是哉!”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中使曰:“吾见上自请之,若上无所吝,即公不得辞矣。”文灿辞穷,应曰“诺”。中使还朝,果言□帝。
十年四月,拜文灿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从嗣昌策讨贼,请左良玉所将六千人为己军,而大募粤人及乌蛮精火器者一二千人□自护,弓刀甲胄甚整。文灿顾决计招降。初抵安庆,即遣人招张献忠、刘国能,二人听命。明年,献忠袭据谷城,为左良玉所创,几被擒,其下饥困多散去。献忠穷蹙,亦□陈洪范以降。
张献忠之降也,拥兵万人踞谷城,索十万人饷,文灿及中外要人曰与之。为请官、请地、请关防矣。献忠列军状曰请备遣,既而三檄其兵不应,朝野知献忠必叛也。五月,献忠遂反于谷城,劫汝才于房县,于是九营俱反。帝闻变,大惊,削文灿官,戴罪视事。七月,良玉击献忠罗英山,败绩。帝大怒,命嗣昌来代。嗣昌已至军,即遣使逮文灿下狱,坐大辟。
(出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归,自是徙家蕲水。忧:父母之丧 |
B.文灿亦叙功增秩焉。秩:俸禄。 |
C.遣中使假广西采办名假:虚假 |
D.坐大辟坐:定罪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使还朝,果言□帝
②而大募粤人及乌蛮精火器者一二千人□自护
③亦□陈洪范以降
A.①于②因③为 | B.①于②以③为 |
C.①之②因③以 | D.①之②以③因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 |
B.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 |
C.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 |
D.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芝龙是海上强悍的额贼寇,熊文灿让他为自己所用。闽中多次平定大盗,都源自芝龙的能力。 |
B.熊文灿喝醉了酒,说如果自己去,就不会让中原盗贼发展大这个地步。后来又觉得说错了话,又说自己有难处,不能去。 |
C.张献忠偷袭占据谷城,被左良玉打败,几乎被生擒,熊文灿就派人招降他。 |
D.张献忠通过陈洪范投降后,熊文灿和朝廷内外的大臣都替他请求封官、封地,请求给予关卡防卫。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文灿官闽、广久,积赀无算,厚以珍宝结中外权要,谋久镇岭南。
②献忠列军状曰请备遣,既而三檄其兵不应,朝野知献忠必叛也。
(2)在敌对势力较量中,先降后叛之事时有发生。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独 乐 园 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家:定居,安家 |
B.杂莳草药莳:种植,移植 |
C.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野:郊野,郊外 |
D.而林薄茂密薄:草木茂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因 合而命之曰独乐园相如因 持璧却立 |
B.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蜩与学鸠笑之 |
C.夫又何求于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D.皆以蔓药覆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引出下文对独乐园的描写,以及对“独乐”的阐释。 |
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了作者置身其内伺花弄草、自得其乐的闲趣。 |
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第二位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 |
D.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
⑵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易:轻视,看不起 |
B.袖所著文谒戚纶谒: 拜见 |
C.宗道发乡丁疏治之发: 派遣 |
D.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疾:疾患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
B.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
C.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
D.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任濠州定远尉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趁回答皇上问话之机为自己辩解,并主动提出辞职。后来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
C.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宗道不赞成这么做,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太后就立即改为在皇上的车子之后乘辇前往。 |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
(2)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蒋琬得诸葛亮器重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 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琬见推之后,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呼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顷之为什邡令。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①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五年,亮往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
【注】①“殄”:通“腆”,丰厚,美好。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奄至广都 突然 |
B.琬见推之后 推崇,称赞 |
C.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雅:向来 |
D.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赞:帮助,辅佐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 | B.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
C.又使远近不解其义 | D.后事宜以付琬 |
下列旬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以资政殿学士行 |
B.先主尝因 游观奄至广都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今君乃亡赵走燕 |
D.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出游暗访至广都,见蒋琬不理政事,要给他定罪,后经诸葛亮求情,才免去罪名。 |
B.蒋琬曾请赵直占梦,赵直胡乱欺骗他有大吉之兆。 |
C.蒋琬坚辞茂才之举,诸葛亮认为这样做既不能使百姓得到好处,又让大家心里不痛快。 |
D.蒋琬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和器重,主要是因为他“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
请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呼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顷之为什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