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存在着“国有”与“私有”的动态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场需求旺盛,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嘉靖、万历时期极大地发展起来的民营手工业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有些部门的有些业主逐渐使用雇佣劳动,从事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从来出现了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官营已经逐渐没落,民营手工业则开始居于主导地位。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近年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建国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经民退现象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叶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分析材料二中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所产生的结果,并对三大改造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辩证解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的原因。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较与世隔绝,它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的侵略,……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互相混战不绝,……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长距离施运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法家人物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秦所创设的皇帝制度,把最崇高的名号、最显赫的地位、最根本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行政首脑。……“九卿”,分管中央政府的具体政务。……秦王朝全面推行郡县制,意义同样重大。郡县作为中央政府辖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各级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之权,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三:在唐代,一个政令的形成,必须先由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召集会议,形成决议后才上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拟就诏令。但诏令发布之前,还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有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在诏令上进行“副署”。而诏书缺少了他们的副署,依法是不能颁布的。……三省制应该是属于集体领导制的,……自唐太宗李世民当政后开始,规定皇帝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 但到了明朝初年,……皇帝直接管辖六部,即有自兼宰相的意思了,皇帝手里的权力得到了高度的集中。中国封建社会也从君主专制变为实行起君主独裁制了。……清朝建立后完全承袭前代明制,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由于失去了必要的制衡,各种局限性和问题逐渐暴露、扩大,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材料四在皇帝和皇权的长期统治下,在中国历史上逐渐形成这样的文化心理:世界上最令人敬畏的是皇帝,人间的祸福都来源于皇帝的“旨意”。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之“屠毒”者、“敲剥”者、“大害”者,思考如何创设一种新的制度,这要依靠先进知识分子自觉的理论思维。清朝初年大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一书就是从理论的高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杰作。
——以上椐互联网资料综合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二制度出现的历史条件,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历史影响
(2)材料三中的三省制相对于材料二有何进步?有人认为这是限制皇权,证明我国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萌芽,对此,你怎么看?
(3)材料三、材料四分别体现了什么发展趋向?共同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世界市场19世纪中期逐渐形成,从那时起就出现了关于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争,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是世界舞台中一个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材料二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1948年美国出口贸易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3,到1972年,下降到13.7%,而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占33.7%。美国和欧共体虽然互为对方最大的贸易对象,但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欧共体指责美国实行高关税壁垒;而美国认为欧共体是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双方在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以实现自由贸易的目标。
——《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基于这一政策,英国是如何用武力强迫中国减免关税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霍莱—斯姆特法令实施的结果,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之间的关系及导致这种关系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世界市场的认识。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行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材料三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1)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根据上述图文材料,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简要评价材料二、材料三中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图12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