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方月饼
严歌苓
月饼方的?想不通。也想不通怎么就比我们曾经那些圆的贵。付钱时,手指头乱了。
说好在我住处聚。合住的美国女友玛雅一般午夜前从不归宿。我的屋有晾台,可以“举头望明月”。下午太阳还在,我就把晾台收拾出来了。原先大半面积堆着玛雅大大小小十几个纸盒,里面装着从童年情人卡到非洲椰子壳等什锦垃圾。我感慨:晾台真像个垃圾场啊。她壮实的大脸蛋一唬:“你怎么能说我的感情是垃圾呢?”后来我多次请她把她的“感情”哪怕叠叠整齐,别让我一上晾台就像工兵探地雷。她总说:“我会的,下个周末。”半年住下来,她的周末一般花在睡觉上。
五点的样子,摆开小折叠桌,中央插了一大蓬紫百合。花一点不鲜,玛雅从她上班的超级市场隔三差五地带回这类“老花”。月光下,花多老都是花。午夜前我得把花搁回原处。玛雅的东西一般碰碰就会碰出后果来。她订的报搁在餐桌上,有回我闲,翻了翻。她很快问我:“下月订报费,你分担一半怎么样?”我说好啊。但那个“好啊!”是甩出去的。同时想,她那么公道,你不快活在哪里?她生日你送她两只象牙球耳坠又不是储蓄,养得出利息,容你慢慢往回支。又一回她带回只小猫咪,我没比她少抱。她给了我一张账单,上面的八十元是猫打预防针和健康检查的费用。这钱我绝对赖不掉。
电话铃又响了。一听文倩声音我就知道她来不了了。她的大律师丈夫又揍了她。问是问不出实话的。她一贯珠光宝气,一贯富富态态,一贯对脸上身上可疑的青色紫色甜甜、淡淡地扯谎。到七点,几乎所有人都来电话,取消了聚会计划。我抓起电话,打给喔喔,说所有穷孩子都变了卦,整个聚会取消了。喔喔是北京人,发不准自己那辆老“volvo”的音,发成喔喔,大家都改叫他喔喔。
“我……都买好烧鹅啦!刚从唐人街回来,还热的!”喔喔那边喊冤一样喊。
“你留着慢慢吃,省一星期鸡蛋钱。”我说。喔喔在读物理博士,靠奖学金买房子置地娶老婆,每天只吃一打鸡蛋,早中晚各四个,一天一块钱。问他什么滋味,他答:“我变了十几种吃法:炸、烹、煮、蒸、腌、卤……后来就不费事了,怎么变都无所谓,反正不是吃着都像鸡屎吗?”
“这怎么行这怎么行!”喔喔的意思是大伙儿的不守信对他打击过大。“你怎么办你怎么办?”一旦失望过度,喔喔就把一句话说两遍,出来一种捶胸顿足的节奏。
“我?我头疼,低烧七天了。”半点谎也没有。要舍得买医疗保险,我肯定娇嫩得多。喔喔马上问我要不要阿斯匹林。我回答我有的就是阿斯匹林。
“你不会哭吧?……”
我笑起来:“你别哭就行!”
搁掉电话,心死了,没人来了。我劝自己想开些,不聚也好,明一早还要早起打工。我自己坐在晾台上,眼瞪着空空一片天。心空得回声四起。就要去睡时,玛雅回来了。她的早归不知怎的将我激动的心引得酸胀酸胀的。我把中国这个古老的节日形容得又诗意又神秘,用穷了我的英文辞汇。说起月亮里私奔的嫦娥、捣药的玉兔、伐桂的吴刚。玛雅忙问:“嫦娥和吴刚怎么样了呢,后来?还有那个兔子?”兔子在美国人看是性爱、繁殖的暗示。我赶紧说他们没怎么样。一男一女中间还有个兔子却谁和谁都不挨,这故事劲儿在哪儿?她满口“喔,真的呀。”脸上的情绪却沉了底。当她看见她的东西被齐齐叠在一边,立即要哭了,她一个个纸盒数上去,发现都在,神经质消掉不少。
她很给面子地终于坐在了桌子对面。我们吃月饼。我开始讲起月饼,讲起有关月亮的所有中国古典诗词;李白、李煜、东坡。玛雅很顾吃相,咀嚼时从不开口,只好对我罕见的滔滔不绝挑眉瞪眼地赞叹。
“这月饼的卡洛里一定很高吧?”玛雅打断我,她已吃完两个。她像计算钱一样精确地计算卡洛里,可仍是吃下去,胖下去。
我说不高不高。心想,管它呢,反正明年我不会再哄你吃了。
我还是讲月亮。我说中秋节所引起的情绪是最浪漫的,比如思乡、相思、念故土故人。我不时去看天,希望向玛雅证实,八月十五这天的月亮的确比平时大许多,圆许多;有点暖色的粉红或鹅黄。然而一片空空的天。玛雅似乎很感动地听着。紫百合在我们之间散着淡淡的腐臭。
玛雅决定不再等我们中国人的浪漫月亮。我多想再留留她。站起时她开口了。
“对了,你总是很欣赏我带回的花。以后我们分担买花的钱,怎么样?”
我没说话。她从来没有不公道过啊。我以为我征服了一颗心。也许我征服了,但公道归公道。
她走了,我独坐、闷坐、枯坐。头生疼生疼。摹地扭脸,天中央竟有了月亮。我看它一会儿,想它从哪里来。一定不是我故土的它,一定不是我的父母十几小时前看到过的它。它很圆很圆,像一枚阿斯匹灵大药片。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朋友们在中秋节的缺场,导致聚会的取消,让我和喔喔充满了失落,而玛雅的早归让我本来就低落的心情更加糟糕了。
B.喔喔在国外读物理博士,他基本每天都是吃十二个鸡蛋,为的是节省开销,然后凭借奖学金买房子置地和结婚。
C.月亮里的嫦娥与吴刚被“我”说得诗意神秘又浪漫,而玛雅却对他们没有出现爱情而扫兴,这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D.玛雅吃月饼时特顾吃相,咀嚼时就不开口说话,但听“我”滔滔不绝地讲话时,她还是由衷地挑眉瞪眼地表示赞叹。

E.面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玛雅的离开,加之“我”因思念故土故人的“独坐、闷坐、枯坐”,我感到头越加生疼了。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写月亮的句子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4)本文为什么以“方月饼”为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国学大师饶宗颐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有删节)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 颐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B.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人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C.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 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D.饶宗颐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泛的兴趣爱好 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

E.“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他却说这是一种缘分。如何理解这“缘分”的内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通常认为,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请结合材料,针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看 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实人老张
赵心瑞
下了好几场连阴雨。家住六楼的老张,已是满脸愁云。房子漏雨,老伴儿叨叨着让老张想法子修房顶。
老张是单位办公室的普通科员。老张的父亲在“文革”期间,由于说错话,站错队,被批斗,后打入牛棚。父亲的教训,让他刻骨铭心,环境的压抑,使他没了说话的底气,久而久之,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唯唯诺诺。
这几天房子的事情搞得老张心烦意乱。有一天临明,老张忽然想起朋友的儿子是泥瓦工,
眼睛一亮,抓起床头电话就拔,一旁老婆发话:“天还没亮,你发什么神经?”老张才意识到自己的鲁莽,放下电话又钻进被窝复了个二觉。
泥瓦工来了,爬上六楼顶察看,谈妥工钱,议定下周日来处理,临走嘱咐老张,一定让楼下的住户把太阳能热水器拆卸下来,否则不能挑油毡,抹泥灰。
老张送走了泥瓦工,阴沉着脸,好像又有一场雨到来了。
安这太阳能热水器的,是从办公室提拔起来的付副局长家。让人家付局长拆卸热水器,老张犯难了。
上班时间,他不好意思找付局长谈自己的私事,下班又怕打扰人家休息。每次上下楼路过付局长的门口,他都尽量放慢脚步,想碰巧遇到付局长走出家门,借机说出自己的要求。
修房的日子越来越近,老张愣没瞅中个机会。眼看着第二天工人要来了,晚上老张决定去一趟付局长家。他看着墙上的挂钟,算计着局长吃晚饭看电视的时间,时钟指到九点,老张硬着头皮下了楼,站在局长门前。他先深深地长出了一口气又咽了一口唾沫,这才抬起手用指头肚慢慢地敲了三下门。他敲得太轻太轻,医院的大夫敲病人的肋条,也不过是这种样子。等等,没人来开门。他在指头上加了些力,又敲了四下,还灵机一动地咳嗽了两声,然后前合着身子侧起耳朵听。好的,里面有脚步声过来了。他稍微地直了直腰,脸笑笑地做着说话的准备。
付局长在单位值班,太太正集聚了一伙人打麻将。付局太太一贯骄横,老张平日里见着她就躲着走,今儿个面对面,很简单的事情,吞吞吐吐说了好半天。这时,正巧赶上付局太太输了牌,心里乱乱糟糟的,老张的话.让她气不打一处来,柳眉倒竖,说:“这大晚上的,明儿个再说!”
“咣当!”老张被冷在了门外。站了半天.灰头土脸上了楼。
第二天一大早,泥瓦工带着一帮人来了。老张向他们道歉,说往后推推修顶日期。泥瓦工急了,好容易纠集齐人,怎能说推就推呢?问清楚原因.是楼顶上的热水器没拆卸。泥瓦工说这好办,咱给拆了,抹好灰后,再安上不就得了。
老张担心地说:“那是局长家的.不能随便拆。”
老张示意泥瓦工一帮人稍坐坐,自己忙不迭地跑下楼,再次敲开付局长家的门。付局太太打了一夜牌,临明才钻进被窝里,敲门声搅了她的好梦,不情愿地爬起身,睡眼惺忪地开了门。老张急切地询问拆卸热水器的事。付局太太给了一句:“问我家老付去吧。”说完打着哈欠转身回屋里。
老张如实地向泥瓦工做解释:“局长不在家,太太不管事,能不能改天干?”
泥瓦工不依不饶发了话:“局长咋啦,局长也得让百姓过日子吧!老伯,你别管了。有事找我!”
泥瓦工有一副侠义直肠,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一帮弟兄上了六楼顶,嘁哩喀喳拆下热水器,挑开油毡千开了。
也不知谁多事,跑去报告付局的太太。付局太太披头散发满脸怒容冲下楼,一把拽住老张说:“平常看你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就这样办事?啊!走!和我家老付说去!”
众目睽睽之下,老张涨着红脸,慌忙挣脱她的纤纤玉手,惶恐地跟着她上了楼。
付局太太拨通付局长的电话,连珠炮似的向线的那头传达着不满。
老张听得汗珠子也渗出来了。
这些日子,单位的正局长离休了。班子要调整,付副局长一心想把副职转成正局,正等着单位搞民主测评,在这节骨眼上,他可不想出半点纰漏。
电话那头传来轻描淡写的声音:“拆就拆吧,省得我们找人,过后让他们安上就是了。”一旁的老张听得清清楚楚,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一下子跌到肚里。
接着付局长让老张听电话.“老张,给你添麻烦了。还是我关心你不够啊,请多多原谅。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咱们是邻居嘛。’’
“给您添麻烦了。给您添麻烦了。”老张诚惶诚恐,点头哈腰,感激涕零。还有就是.仿佛那个太阳哟,照得自己浑身热乎乎的。
(选自赵心瑞《祈祷》)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张是单位办公室的一名普通科员,由于受父亲文革时经历的影响,他的性格沉默寡言,唯唯诺诺。
B.“老张送走了泥瓦匠,阴沉着脸,好像又有一场雨到来了”.老张的表情反映了老张不想惹怒局长,影响自己升迂。
C.“那是局长家的,不能随便拆”,说明老张的心里有很强的封建等级观念,这也是导致其老实为人的本质原因。
D.局长太太是小说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她的出现使得小说矛盾冲突激烈,也使主人翁的形象变得鲜明、突出。

E.付局长是一个官场老将,面对老张的“鲁莽”行径,他并没有动怒,而是抓住时机,打出了一张“亲民牌”。
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请从表现人物性格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你是否赞同老张的这种“老实”行为?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
向玉乔
作为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道德记忆显示的是人类具有记忆其道德生活经历的思维能力。人类在过去的时间里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其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构成道德生活经历,并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或印记,从而使其拥有了道德记忆。道德记忆的主体是人类,但由于人类总是同时以“个体人”和“集体人”的身份存在,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发生在个人身上。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对它存在的实在性、主要功能、价值维度等也有最全面、最系统的认识。集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是人类以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为载体展现出来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的发生机制不同于个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是通过个人头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具有正常记忆思维能力的人都可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发生和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个人必须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但它还会受到个人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的深刻影响。一个人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深刻地影响着个体道德记忆的内容和方式,并使个体道德记忆具有选择性特征。集体道德记忆需要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但这种“头脑”是一种抽象物。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决定的。在个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集体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个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个人是主动的,他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记忆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而当集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集体是主动的,它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个人是集体道德记忆的参与者,但他的参与是被动的,因为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不是在独立自主地展开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是和集体的所有人一起展开道德记忆活动。
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对家规、家训和家风的集体性记忆。家规、家训和家风是反映家庭道德生活的镜子,也是家庭集体道德记忆的主要内容。而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该民族的所有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记录该民族的过去,它是该民族建构其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07月02日)
下列关于“道德记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记忆是一种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思维能力显示的内容是人类记忆其道德生活的经历。
B.由于人类会以“个体人”和“隼体人”的两种身份存在。所以道德记忆也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
C.个人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对道德记忆的体会最深刻、最直接;对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认识最全面、最系统。
D.人类在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的过程中拥有道德记忆,它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和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

下列对“个人道德记忆与集体道德记忆”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人道德记忆发生在个人身上。而集体道德记忆的载体是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
B.个人道德记忆发生时,个体是主动的;而集体道德记忆发生时,集体是主动的,个体的参与是被动的。
C.关于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个体道德记忆是选择性的,而集体道德记忆不同,是意向性的。
D.在不同的道德记忆框架内,个人主导着个人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集体主导着集体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的人,就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并受个体道德记忆思维意向性的影响。
B.集体道德记忆中的“头脑”是种抽象概念。它是指人类集体的所有人的“头脑”统一整合 而成的产物。
C.家规、家训和家风体现的是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它是家庭成员道德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这种记忆的主要内容。
D.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民族历史积淀的结果,记载的是该民族的过去,是该民族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论散文
粱实秋
①“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青律。
②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③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正如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
④文调的羡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批评家哈立孙说:“试读王尔德,笛福,绥夫特,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是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
⑤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定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宇,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实在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
⑥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早而已。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希腊的批评家戴奥尼索斯批评柏拉图的文调说:“当他用浅显简单的辞句的时候,他的文调是很令人欢喜的。因为他的文调可以处处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莹的泉水一般,并且特别的确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务求明白,不喜欢勉强粉饰的装点。他的古典的文字带着一种古老的斑烂,古香古色充满字里行间,显着一种欢畅的神情,美而有力;好像一阵和风从芬芳的草茵上吹嘘过来一般……”简单的散文可以美得到这个地步。
⑦散文绝不仅是历史哲学及一般学识上的工具。怎样才能得到文学的高超性,这完全要看在文调上有没有艺术的纪律。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练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高超的文调,一方面是挟着感情的魔力,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种种的卑陋的语气和粗俗的辞句。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的要求自然,抑是过分的忽略艺术,常常地沦于粗陋之一连,无论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类皆出之以嘻笑怒骂,引车卖浆之流的语气和村妇骂街的口吻,都成为散文的正则。像这样恣肆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调,没有!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将柏拉图和陶渊明的文字加以对比,表明散文和诗既有不同处又不能截然分开。
B.第②段承上启下,既肯定散文形式自由不讲韵律的特点,也指出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C末段以“引车卖浆之流”和“村妇骂街”为例,批评了只重感情不重艺术表现的创作倾向。
D.粱实秋认为散文各具特色,气象万千,读者只能感受其美而不能对散文的风格进行鉴赏。
E.本文探讨散文的艺术特性和创作规律,既具审美性,又不乏真知灼见,是典型的学者随笔。
作者认为“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从文中看,散文创作的“人为”表现有哪些?
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的含意?
(2)第⑥段引用戴奥尼索斯对柏拉图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谈谈你对梁实秋散文风格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节选自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②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另另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节选自粱实秋《雅舍小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身体酸碱性”的理论传播开来,感冒发烧甚至癌症的源头被认为是身体变酸。有专家表示,60%的中国人的身体正在变酸。在这个概念下,每个人都惴惴不安,舍碱的保健品也成为了灵丹妙药,人们都希望通过中和自己找回健康。事情是这样吗?
人们通常用pH值来衡量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在正常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这个pH值也是人体细胞完成生理功能的最佳酸碱度。
“恐酸”说认为,在人代谢过程中,细胞将体内的营养物经氧化分解获得能量时,会释放出各种酸性代谢物。人体体液变酸就意味着内环境的改变,使细胞各种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酸于是成了万恶之源,可导致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炎、动脉硬化、痛风甚至皮肤松弛。酸性体质导致癌症的主要依据是日本医学博士用实验证明100%的癌症患者是酸性体质。但更多实验也证实血液酸化和疾病之间是互为因果。即虽然血液偏酸可能导致疾病,但多种疾病也会导致血液变酸,所以很可能你身体的多种不适先来自于疾病,然后才开始变酸。美国科学家张健经论证后表示:“酸性体质这概念纯属于虚乌有!”
其实酸碱度不光不能决定我们的健康,甚至很难被改变。酸并非从口入,虽然“恐酸”说一再强调,保持人体弱碱性的基石是合理膳食。并将凡在体内分解的最终代谢产物是酸性的,像红肉、面粉、油脂、糖类等称为酸性食物,反之,像蔬菜、水果、豆制品等被称为碱性食物。但即使你天天撮入所谓的酸性食物,也不可能把pH变成6 8。因为人的体液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其自身就能够维持酸碱度平衡,无论你摄入的食物是酸性、碱性,人体的pH值基本不变。
人体从消化到排泄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就拿小肠说,它会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对胰液中碱的再吸收,无论何种食物,到了胃里被强胃酸混合后变成酸性,到了肠道又被碱性的胆汁等混合变成碱性。而且,我们的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也使酸和碱无法引起血液pH值的急剧变化。当血液带着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时,肾脏会将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并回收碱性物质,同时还控制和调整酸碱物质排出的比例,以保持机体pH值恒定。我们吃进去食物经过代谢后的最终产物之一为二氧化碳,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最多的酸性物质,但我们的肺不断地排出二氧化碳,成为调节酸碱平衡效率最高的器官。
其实,人体系统虽然一般呈弱碱性,但保持酸碱平衡最重要。人体中有几个地方还必须偏酸才算健康,人正常的尿液是呈酸性的。此外所谓的酸中毒其实离我们很远。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时为酸中毒,但事实上,只有当肺部疾病影响正常呼吸,肾脏疾病影响正常排尿,医生才会查看他们的血液pH值是否能维持平衡。
最后要说,过多地摄取碱性食物也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反而会增加酸的含量。少吃面粉及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红肉等,过量摄取碱性食物.人体缺乏脂肪、蛋白质和糖,将造成营养失衡,也会促使体内脂肪分解增加供能,生成的酸性物质将增多。
总之,虽然少食红肉多吃蔬菜确实对身体有益,但你大可不必大量买入含碱的保健品。如果你实在担心自己是酸性体质,那不妨喝点苏打水,因为即便是酸中毒,医生给患者最常用的也仅仅是小苏打。
下列关于“身体酸碱性”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的酸碱度不是身体健康与否的决定因素,一些疾病发生在所谓的酸性体质上,原因是多样的,疾病与血液酸化也可能互为因果。
B.人体的酸碱度很难改变,人体体液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人体也能够根据食物的成分或体液的酸碱变化自动调节人体的酸碱度。
C.人体应该追求平衡,偏酸或偏碱性要根据肌体的具体情况而定,一味追求身体呈碱性,过多摄取碱性物质,反而可能导致酸碱失衡。
D.人体体液最佳酸碱度是PH值为7.35-7.45,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呈弱碱性,在这个范围内,人体细胞能最好地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人的身体系统通常呈弱碱性,但这不是由人的饮食结构决定的,有时过少摄人油脂等所谓的酸性食物,反而会造成身体中酸性物质的增多。
B.人体的体液变酸,可能会导致各类细胞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炎、动脉硬化、痛风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
C.要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并不需要盲日服用碱性保健品或碱性药物,而主要应该控制膳食,调整饮食习惯,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D.人们所称的“酸中毒”其实不会发生,因为即使天天摄人酸性物质也不能降低PH值,人体的酸碱度是由人体自身系统严密监控着。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身体酸碱性理论在最近一段时间广为传播,人人皆知,这导致含碱的保健品十分抢手,在社会上,服用苏打水盛行一时。
B现在人们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类食物,造成6o%的中国人正在变为酸性体质,这足人们罹患众多疾病的主要原因。
C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红肉类物质之所以被认为是酸性物质,是因为有人认为它们在体内分解后.最终会产生酸性代谢物。
D消化、排泄和呼吸系统能控制人体酸碱度,消化系统增加酸性,排泄系统增加碱性,呼吸系统则通过排出二氧化碳来调节酸碱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