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 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②不慊:不满,不高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太平府时,有疑 狱:案件
B.彼皆不识公耳 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世间事 预:干预
D.公沈思其语,不访而归 竟:竟然

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 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 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 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 小民各私其身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的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第二天,又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2)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1.我至军中,公乃入
2.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
3.举世之而不加沮
4.人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师道之不可知矣!
6.山重水疑无路
7.颁白者不戴于道路矣
8.誓天不相
9.枝枝相覆,叶叶相交通
10.追先帝之殊遇

写出下列句子中“于”字和“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6.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7.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1.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2.于是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3.知己知彼,百战不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有神护者
5.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6.安步以
7.于是废先王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8.何可胜也哉
9.沛公军霸上,未与项羽相见
10.所识穷乏者我与

写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学时习之
2.裴子闻哂之
3.某所,母立于兹
4.吾以子为可,使子治东阿
5.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6.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7.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缦立远视,望幸焉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不若孀妻弱子 2.并赋敛,仓库少内
3.彼垝垣,以望复关4.因利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5.此危急存亡之秋也6.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7.扶辇下,触柱折辕8.寻蒙国恩,臣洗马
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小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