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后一课》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对文中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韩麦尔先生从此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小镇。 | 
| B.韩麦尔先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他异常悲痛。 | 
| C.法国战败,他们都成了亡国奴,韩麦尔先生也不例外。 | 
| D.韩麦尔先生面对普鲁士的入侵一味伤心却不反抗,小弗朗士觉得他可笑、可怜。 | 
对文中郝叟老头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渲染一种庄重的气氛,充分表现最后一课不同寻常的意义及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震动。 | 
| B.表现法国人民此时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爱国激情,郝叟老头儿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 
| C.郝叟老头激动地表现、古怪的声音从反面衬托了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 | 
| D.郝叟老头出现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使本文的爱国情感显得更加厚重、感人。 | 
对“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 B.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震动。 | 
|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 D.形容情况发生的急促,出人意料。 | 
对选文最后一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 | 
| B.以韩麦尔先生的手势作结,意境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 
| C.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的不舍,对法语的依依不舍,对祖国的热爱。 | 
| D.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 
对文中人物的作用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郎士是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展现的。 | 
| B.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说是通过他的言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的。 | 
| C.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只是一个陪衬,起贯穿情节的线索作用。 | 
| D.他们都是主要人物,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他俩的言行、心理描写展现出来的。 | 
阅读《甘露的秘密》,回答问题。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群蚂蚁背着蚜虫川流不息地跑来跑去,那是蚂蚁在给蚜虫搬家。当蚜虫在一片植物上大肆蚕食,只剩下残茎败叶之后,蚂蚁就把这群祸害转移到另一处食物充足的地方去,使蚜虫能够饱食终日,好排泄出更多的蚜蜜来。在蚂蚁搬家的时候,也不会丢下为它提供美餐的好朋友不管。确定了新居之后,小蚂蚁就会把蚜虫一个一个搬到附近的植物上去。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冬天临近了,雌蚜排出了一个个越冬卵。蚂蚁很担心这些卵会被冻坏,便不辞劳苦地把它一个个搬到外面晾晒,晒完后再搬回巢去。到了次年早春,蚜卵孵化了,这下又忙坏了小蚂蚁,它又主动承担了喂养小蚜虫的任务。直到春暖花开,蚂蚁又把小蚜虫一个个搬出洞来,放到植物上,让它去啃食鲜嫩的茎叶,以便自己从它的屁股后面捞取一点蚜蜜。(选自《中学生必读文库》)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蚂蚁是蚜虫的保姆,它作为保姆要为蚜虫做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文看,捞取一词体现了作者对蚂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风筝》片段,回答问题。(共7分)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甲()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乙()在地上,丙()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丁()地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
| A.拉 | B.抓 | C.掷 | D.扔 E.踩 F.踏 G.凛然 H.傲然 | 
甲() 乙()丙()丁()找出描写小兄弟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段文字中,作者把对弟弟的压制写得很严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仰望母亲》,完成题。
 ①太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②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我愣愣地看着母亲。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③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心思,早已不在洗衣了。
 ④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他母亲早已离开了人间。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身陷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空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⑤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⑥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⑦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⑧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氤氲让我去联想,去感触。
 ⑨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伛偻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羸弱而又坚强。
 ⑩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
 “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2分)
 仔细阅读第②、③段,请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文章⑨段开头第一句是采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后半部分写对母爱的感触,材料丰富,耐人寻味。请挑选其中的一则材料,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4分)
 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以“仰望母亲”为标题?
阅读《背影》,完成题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_______(a.走 b.跑 c.跳 d.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_(a.抓 b.揪 c.攀 d.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
 ◆第二次流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③,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
 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文中写到了“我”的三次流泪,其实这三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上文已为①③处加了批注,请仿照①③处的写法,在②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
 文中提到几次“背影”?其中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背影》这篇文章,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材料二: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 ,《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阅读《小酒桶》,回答19—23题。
 小酒桶
 莫泊桑
 埃佩维尔镇上开客店的希科老板,终于与72岁的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签订了一份特殊的合约:他每个月给老婆婆250法郎,老婆婆百岁之后,她那价值6万法郎的农庄归希科所有。
 三年过去了。这位老太太非常健壮。她好像一天也没见老,希科可就悲观失望极了。他觉着这笔钱好像已经付了半个世纪了,他觉得自己受了骗,上了当,破产了。过了一阵子他就要去看望一下那个老婆婆,就好比人们七月间到地里看麦子,是否已经熟得可以开镰收割。
 他束手无策,一看见她,就恨不得把她掐死。他于是琢磨起办法来了。
 终于有一天,他又来看她,兴高采烈地搓着手。闲聊了几分钟以后,他说:
 “我说,老婆婆,您到埃佩维尔来的时候,为什么不上我那儿去吃饭呢?外边有人说闲话,说咱们的交情破裂了,我听着心里很难受。您知道,亲爱的老婆婆,上我那儿吃饭,一个钱也不用花。吃顿把饭,我是不计较的。您只要一想着来,就别客气,尽管来好啦,这反倒叫我高兴。”
 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用不着第二次邀请;第三天,她坐着她的马车,她就来到了客店,理所当然似的要求那份店主人已经许下的午饭。
 客店老板心花怒放,像招待贵妇人似的招待了她,又是子鸡,又是灌肠,还有鳗鱼、羊腿和肥肉片儿白菜。可是她几乎什么也没有吃,因为她从小过的是俭朴生活,一向只吃点汤和一块抹黄油的面包,就行了。
 希科大失所望,只好一个劲儿地劝她吃。而且她什么也不喝,就连咖啡也不肯喝。
 他问道:
 “您总可以喝一小杯吧?”
 “这倒行,可以的。我不拒绝。”
 他于是使足了劲向客店的那一头喊道:
 “罗萨丽,快拿白兰地来,要上等的,最纯的!”
 女侍出现了,拿着一个贴着一张葡萄叶形商标的长瓶子。
 他斟了两小杯。
 “尝尝这个吧,老婆婆,这可是好东西。”
 那位老太太慢慢地喝起来,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为的是好多享受一会儿。等把那杯喝完,她把剩下的点点滴滴也倒在嘴里,然后表示:“一点不错,真是好酒。”
 她的话还没说完,希科已经给他斟上了第二杯。她想拒绝,已经来不及了,她跟喝第一杯一样品了好久。
 他于是要请她喝第三巡,她拒绝了。他一再的劝说:
 “你看,这简直是牛奶嘛;我喝十杯,十二杯,都不费劲,跟糖似的下去了,既不胀肚,也不上头,简直可以说在舌尖儿上就化成气了。没有比这对健康更有益处的了。”
 她原来就很想喝,所以也就没有坚持拒绝,不过她只喝了半杯。
 这时候,希科忽然一下子变得非常慷慨,大声说:
 “好吧,您既然喜欢这个酒,我就送您一小桶吧,不为别的,就为让您看看,咱们始终是一对好朋友。”
 那位老太太也没有表示不要,就走了,她已经多少有了一点醉意。
 第二天,客店老板进入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的院子,然后从车子里拉出一个箍着铁圈的小木桶。他要她立刻尝尝,为的是证明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好白兰地;等他们每人喝了三杯,他就一面起身一面表示:“您也知道,喝完了,咱们那儿还有,别客气。我不是斤斤计较的人。完得越快,我越高兴。”他又爬上了他的轻便马车。
 四天以后他又来了。他走到跟前,问了好,几乎挨着她的鼻子跟她说闲话,为的是闻闻她哈气的味道,他闻出了酒香,于是他眉开眼笑了。
 隔不了多久,当地就传说开了,说玛格卢瓦尔老婆婆常常独自一个喝得烂醉如泥。有时候躺在她的厨房里,有时候躺在她的院子里,有时候躺在附近的路上,一动不动地跟死尸一样,别人只好把她抬回去。
 希科不再上她家去了,有人跟他谈到这个乡下女人,他总要愁容满面地嘟囔着说:“她这把年纪,竟沾上这种嗜好,这不是太不幸了吗?您瞧,一个人上了年纪,就无法可想了。早晚她得上个大当才算完。”
 果然,她上了个大当。第二年冬天,快到圣诞节了,她喝得烂醉,跌在雪地里死了。
 希科老板继承了农庄,他对人说:“这个乡下佬,她要是不贪杯,总还有十年好活吧。”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玛格卢瓦尔老婆婆为什么会落入希科老板的圈套?请分点概括。
希科老板为什么隔三差五就去看望玛格卢瓦尔老婆婆?当知道她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后为什么就不再上她家了?
结合上下文,分析希科老板表现出不同神态的原因,然后补填表格内容。
| 时间 | 
   希科老板的神态 | 
   原因 | 
  
| 签约后的第三年 | 
   1悲观失望极了 | 
   1老婆婆依然健壮,不仅占有农庄遥遥无期,而且自己还要他付钱 | 
  
| 有一天 | 
   2“兴高采烈” | 
   2 | 
  
| 发出邀请后的第三天 | 
   3“心花怒放 4“大失所望“  | 
   3老婆婆快要进入预设圈套 4实施计谋受阻  | 
  
| 送酒后的第四天 | 
   5“眉开眼笑“ | 
   5 | 
  
| 隔了不久 | 
   6“愁容满面” | 
   6 | 
  
纵观全文,你看出希科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下面属于莫泊桑作品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 | B.《羊脂球》 | C.《格列佛游记》 | D.《悲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