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为一位伟人和他改良的机器。
材料二 世界博览套(WORLD EXP0,简称“世博会”)是由一个固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以来,世博食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譬。
材料三:煤的大规模开采的使用,在提供动力以推动工厂的开办和蒸汽机的运转,并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又释放出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物质.18世纪伦敦上空出现烟雾现象,造成植物枯死。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天也需要人工照明,甚至还造成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展示的伟人和机器分别是什么?它把人们带进什么时代?
(2)根据所学知识,英国在1851年的世博会有可能展出的先进工业展品有哪些?(请写出两个)
(3)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l851年英国为何能首先举办世博会?
(4)材料三表明英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5)结合材料三,你认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影响3分,其余每格2分)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简表
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 |
出现的历史时期 |
推广的历史时期 |
推广使用的影响 |
(1) |
本格不必填写 |
本格不必填写 |
|
(2) |
(4) |
||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引用商鞅语
请回答:
(1)商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2)根据你的判断,商鞅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4)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西近代化探素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快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材料二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谈及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些仁人志士作出了怎样的探索?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彻底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是通过哪次运动实现的?(2分)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二中所说的“红色政权”最早实践指什么?它发生在哪一年?
(4)中国梦是“强国梦“‘富民梦”!回顾历程,展望未来,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认识。(至少两点,6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从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主席亲自奠基,直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耗时最长的大型艺术项目。历史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其中的三幅浮雕。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为虎门销烟。请问这件事件发生在哪一年?领导者是谁?为什么把它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系列浮雕中的第一个内容?
(2)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请问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3) 图二再现了金田起义的壮丽场景,领导这场起义的历史人物是谁?美丽的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历史上它曾有多个名字,太平天国在这里定都后,将其称作为什么?
(4)图三为武昌起义,发生在哪一年?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这次革命的旗帜是什么?
起义胜利后全国各地纷纷独立,不久成立了哪一政权?该政权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什么?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向西方学习,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的历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鸦片战争时期,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1分)《海国图志》的作者是谁?(1分)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1分)
(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提出了什么口号? (2分)洋务派在教育上有何举措? (1分)
(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思想上的大解放”指的是什么? (1分)
(4)新文化运动中,“Democracy” 和“Science”这两个英文单词使用频率较高,你知道它们的中文含义是什么吗?(2分)
(5)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可看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有什么特点?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