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huì)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冻风时作 ( )
(2)高柳夹堤 ( )
(3)泉而茗者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作则飞沙走石 | B.①若脱笼之鹄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①红装而蹇者 | D.①夫能不以游堕事 |
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局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远景近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风光图。 |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而此地适与余近”的“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
D.文章卒章显志,“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
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0古诗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释加横线的字:
不亦说乎()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不信乎()翻译句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本段的成语有、
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讲究方法,学思结合的句子是,
。本文告诉我们学习要虚心,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记述了哪三件趣事?(用三个或者四个字概括)
①②③读了本文,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阅读《<论语>十则》,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为问中划线句子做出停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___________。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朋”指什么样的人?谈谈你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阅读《童趣》,完成下列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解释下列加线的词。(2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怡然称快( )
(3)作青云白鹤观( ) (4)鞭数十,驱之别院( ) 翻译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1)选文作者围绕物外之趣写了童年的三件趣事:、
、
(2)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句子“”;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句子“”。
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论语(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的一部书。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己所不欲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上面四章中,只论学习方法的是______,只论修身做人的是______,既谈学习方法又谈修身做人的是_____。(只填序号)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