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刚在班里经常给别人起外号,惹得同学们讨厌。大家都不喜欢和他交朋友。
材料二:目前,部分学生中存在学习不爱思考,做作业马马虎虎,怕吃苦,懒惰,缺乏耐心,没有理想、目标。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闪光点,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
(1)材料一中小刚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就这一点,你建议他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
(2)材料二中“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名言体现了哪种心理品质?你认为怎样才能拥有这种品质?
(3)材料三中,面对瘫痪的爸爸和聋哑弟弟,梁维月没有妈妈的陪伴,每天扫地做饭,这除了她的孝心之外,还体现了她的什么优良品质?你觉得这种品质对青少年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发改委决定自4月25日0时起,全国各省市汽油零售价格上调,全面步入“六元时代”。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油价上涨到5元/升,约有2%~4%的潜在消费者会放弃购车,而油价涨到6元/升,则有5%~8%的潜在消费者放弃购车,同时,近5成的车主表示将会减少汽车的使用频率。汽油的涨价让人们对汽车使用的另一燃油—柴油开始密切关注,柴油需求量不断上升。
材料二: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人民日报》评论指出: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分析价格变动对经济活动有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分析企业应怎样适应“新常态”,谋求更好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2014年按收入来源分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占比
注: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增长12.0%。
图2:2010—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注: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6368亿元,增长11.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6027亿元,增长12.9%。
材料二:从消费学角度来讲,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层次会发生显著变化,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新型消费业态便应运而生。2014年,家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家具品牌开始瞄准年轻消费群体,开发或者推出了“年轻化”的家具和家装套餐产品。业内人士表示,抢占年轻消费市场,将成为未来衣柜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沿信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国内家居市场的走向带来重要影响。
(1)解读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运用消费、生产、劳动 、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结合材料二,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知识,谈谈新型消费业态发展的经济意义。
材料一:近日中国文化产业峰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场商业和文化融合的盛宴,本次峰会聚焦政府政策沟通、产业投资优化和繁荣中华文化三大重要方向。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文化产业是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提出来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更好的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不断创新。
(1)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所体现的唯物论道理。
材料二:这些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一般来说,只有当某一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时,这一产业才称得上是支柱产业,但我国文化产业只占2.75%。中共十八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简要说明为什么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材料三: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外交,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
(3)结合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阐释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
材料一:微信是某公司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研发项目最初并不被看好,多数人认为微信所有做的事情手机QQ都可以做,没有发展空间。后来,“语音功能”加入,微信出现转机;“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加入,使微信功能走向了陌生人之间的交友,用户的激增;“朋友圈”的出现,则把微信推向社交化平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今天的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材料二: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也有人担忧地说,当人们越来越沉迷于使用网络通讯工具来交流时,人们将会日益丧失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如果有一天,人人都低头摆弄手机,用通信工具交流,而不开口和身边的人交谈,那么每个人都将活成一座孤岛,而这个社会也就冷漠了。”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上述材料,从辩证法的角度选择最恰当的原理正确评价微信的作用。(6)
(2)从认识论的角度,预测微信未来发展趋势。
材料一: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家风甚至影响了人们的一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指引人们传播正能量。
材料二:在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传统家风的传承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某地在开展传承家风的活动中结合本地实际培育特色,把感恩、平等、宽容等理念融入其中,更添加时代气息;充分发挥优秀家风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政府理清工作重点,做好公共服务工作。
(1)结合材料一,分析重视家风建设体现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分析该地传承家风活动中做法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