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探究:
材料一:自从1947年印巴分离以来,这对邻居先后三次兵戎相见,在2002年又处在第四次战争的边缘……作为南亚地区两个敌对的大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在3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核武器的研制计划。……许多情报分析家都预言,21世纪人类第一场核战争很有可能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爆发,战争的车轮一旦转动,理智和约束都将不复存在,后果将不堪设想。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说说印巴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印巴冲突给两国及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二: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外长9月5日再次在新德里举行会谈,讨论有关双方存在争议的克什米尔问题和其他双边问题。据悉,会谈第一天即取得“重大进展”,双方已就旨在促进双边关系早日走向正常化的部分互信措施达成协议。
(2)从材料二提供的信息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3天前,以色列坦克多次开进加沙地带,又有7名巴勒斯坦人丧生;5天前,以军直升机再袭加沙,造成14人死亡;11天前,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发生两起自杀式公共汽车爆炸案,夺去16人的生命……最近几年来,巴以冲突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在冲突中丧生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就分别达到1000多名和2700多名。
——新华网耶路撒冷(2004)9月12日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始终动荡不定,请你简明地介绍一下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
(4)巴以冲突中,双方的极端势力用以牙还牙,以暴对暴的方法对抗,并向下一代灌输民族复仇主义思想,你认为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你觉得应如何有效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尽快实现中东和平?
(5)中东问题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社会担忧和关注的焦点。假如请你组织一次中东和平进程成就展(以展板形式反映成就),为此:
A.请你确定成就展的主题内容: |
B.你收集材料的途径有: |
C.你收集的材料的表现形式有: |
D.此外,你认为还要解决哪些问题?(1分) |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遍布危机的世界,让我们回眸人类曾经的危机与战争,促进世界繁荣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第一篇:积极应对,战胜危机
材料一:1920年~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面对“大萧条”现状,罗斯福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材料三: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国家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其弊端日渐显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匈牙利从1968年起在全国推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行改革后,20世纪70年代的匈牙利成了“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材料四: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实现了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
请回答:①前三则材料中的国家改革前面临的相同境况是什么?
②为解决材料一中的危机,新兴的苏维埃俄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大胆、持久试验”的历史事件的核心是什么?
③材料三中匈牙利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材料四中使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第二篇: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①图示一中两大集团形成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②图示二、三中反法西斯同盟与北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美苏在图示二、三中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图示三中两大集团的形成导致哪一国际格局的正式形成,该国际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下面是九年级某班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19世纪已经具有世界经济大国的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霸主。……从现在起到2030或2050年,美国将是唯一的世界领导国,这是毫无疑问的。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1970年欧共体与美国经济对比表
出口贸易 (亿美元) |
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 |
钢产量 (亿吨) |
汽车产量 (万辆) |
水泥产量 (万吨) |
|
欧共体 |
885 |
270.3 |
1.0920 |
936.4 |
11120.3 |
美国 |
426 |
117.0 |
1.1931 |
824.4 |
6405.6 |
---摘自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四: 20世纪末,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有六万多家,它们创造了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0%,贸易额的60%,对外投资的90%,跨国公司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根据各地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例如把需要高科技和庞大资金的项目放在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建立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厂。
①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请说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②根据材料二分析1970年西欧与美国经济对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联系材料二和材料三,请你说出这种变化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③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一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写出该经济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两方面表现即可)
④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你认为能带给世界其他国家哪些方面的启示?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史及近代化探索的历史。
步骤一:(1)李明同学对“世界近代社会的发展线索”模糊不清,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用图示法帮助他理清大致线索,完成空白①②③④的相关内容
步骤二:(2)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回答:①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中国进行了材料中的第一期探索,这一期探索中的事件为何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②材料中中国近代化第二期进行了两次探索,这两次探索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分析中西近代化有何不同之处。(3分)
步骤三:(3)追溯大国崛起
①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西方一些大国纷纷崛起。其中,英国率先崛起,并领先于其它国家,说出英国领先于世界各国的表现有哪些?
②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美国在19世纪末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从1776年美国诞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100多年里美国是如何完成国家崛起的?
材料阅读:
【链接G20首尔——经济复苏峰会】
2010年11月11日至12日,第五次二十国集团峰会在韩国首尔举行。主要议题为汇率、全球金融安全网、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问题。G20首尔峰会分歧严重 ,其中美国提出的旨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在出口中获得更大竞争力、增加就业的“经常项目设限”和“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这两项“利己政策”(实质使美元贬值)招致了大多数G20成员国的反对。
【回首经济复苏历史】
材料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危及美国,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些列措施。
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罗斯福上任后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扩大政府开支来弥补私人投资下降而出现的空白,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正式宣布工赈计划,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例如:通过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工程(如下图)管理局成为联邦政府的永久性机构,该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坝和电站,不仅使300万英亩农田免遭水灾,而且使当地350万居民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材料二:1973年,由石油危机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元再也无法按固定汇率兑换黄金,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里根上台后采取了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鼓励投资刺激生产;控制货币的发行量,降低通货膨胀;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扭转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到了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信息经济时代。
材料三: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面临崩溃边缘,英法意等国采取了“国有化”举措,借助马歇尔计划使经济得到复苏。日本利用有利的环境和民主改革等措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它的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以工代赈”是何含义?这一措施有何作用?以田纳西工程为例说明这一工程的“一举多得”。
(2)材料二中里根政府和罗斯福新政在化解经济危机上都主张刺激生产,鼓励投资,但在经济管理方式上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3)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面对当前经济危机的复苏你有何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
【链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十二五”规划为未来五年的中国勾勒出一幅科学发展、“国强”“民富”路线图。连线“十二五”规划,解读中国民生发展之路,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书?食货志》:“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废除井田),开阡陌(重开田间小路),急耕(农耕)战(作战)之赏(奖励),虽非古道(前代做法),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称霸诸侯)。”(如下图一、图二)《韩非子?和氏》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 |
图一 废除井田图图二 耕织图
材料二:从1950年冬开始,党和政府有领导地分期分批地进行。每期一般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财产、复查总结和动员生产等步骤。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领导土改运动。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1952年底,3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如下图)
图三 漫画 农民在看宣传文件图四 农民在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材料三: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创举。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图为: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哪两项改革措施?从材料一来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三漫画中的“农民在看宣传文件”指的是什么文件?图四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安徽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在1978年实行了“伟大的创举”,后来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最主要形式是什么?三则材料都涉及到了“分田”,其中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分田”有何本质不同?你认为我国制定十二五规划“强国富民”目标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