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5年江苏卷历史第24题D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徼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徼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3)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吏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请完成: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针对该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完成: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请完成: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4)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