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材料一:图一:2013年中美及世界平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图二:2006—2013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注:2006年以来,美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英国超过了60%,日本和韩国也在50%—60%之间。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保障,国家要推进消费品安全法制建设,从而推动消费的发展。
材料三:2014年10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稳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规模最大。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一要增加收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二要健全社保体系,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三要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消费品安全立法,严惩“黑心”食品、旅游“宰客”等不法行为。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秩序”的有关知识,分析加强法治建设对维护市场秩序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府基本职能的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让居民更好地消费?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全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部分指标

注:全国“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为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为8.9%,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1.2%。浙江省“十一五”GDP年均增长速度11.8%,“十二五”GDP年均增长目标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7%左右。
材料二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依赖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丰沛的劳动力供给将逐渐发生变化。国际经验也表明,经过二三十年的连续高增长后,会出现经济增速的回调。适当调低经济增速目标,通过居民收入的加快提升,为未来可持续增长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是必然的选择。8%的增长速度符合浙江省情,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发展速度也一直领先于全国,而当浙江的经济增长到一定规模之后,主动调节增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GDP年均增速暂时放缓,是为了今后能跑得更快、更稳。浙江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追求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劳动力来谋求快速增长,要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以创新促进转型,来谋求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一、二,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浙江省为什么要适当调低经济增速目标,谋求科学发展新局面?

材料一 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许多全国人大代表行使了质询权。所谓质询,是指各级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提出质问。
材料二 质询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职权,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代表也想为民代言,但总觉得质询起来“势单力薄”,又怕得罪人,不愿意质询;有的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如何质询;更有甚者,怕打击报复,不敢质询,没有真正从国家政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行使人大的质询权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作为人大代表的质询方和作为“一府两院”的受质询方,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结合材料二,说明人大代表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质询权应有的作用。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九十年岁月峥嵘,九十年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磨砺、抗日战争的烽烟、解放战争的炮火、抗美援朝的血站,也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十年“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考验。尽管历经沧桑,风云变幻,但是依然薪火相传,党旗高扬。在一个又一个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历史性决策,一次又一次拯救人民于水火。90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国家走向强盛的脊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应怎样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近年来,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年年都是热点,但却年年破题乏力。然而,种种新迹象表明,目前,中央政府已经看到了居高不下的“三公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将加大治理的力度,公车改革将有大动作,而公款出国、公款吃喝也日益引起重视,并首先将从信息公开着手治理。中央预算部门也将率先晒“三公消费”账单,这让公众有了新期待。从今年起,借“三公消费”挥霍公款的现象,有望得到全社会切实有效的监督。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做出分析,为什么公众对信息公开充满期待?

“十几个大盖帽,围着一顶小草帽”“管理就是收费、执法就是执‘罚’”“出事了就说是‘临时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管”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词语。2011年8月底,深圳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的《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综合管理执法条例(草案)》明确了11项城管执法范围,为城管执法描清了权限,从制度上规范了城管执法行为。
(1)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深圳率先为城管执法立法的意义。
(2)如果你对城管执法中的行为存在异议或争议,请你站在公民角度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