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材料一:图一:2013年中美及世界平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图二:2006—2013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注:2006年以来,美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英国超过了60%,日本和韩国也在50%—60%之间。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保障,国家要推进消费品安全法制建设,从而推动消费的发展。
材料三:2014年10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稳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规模最大。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一要增加收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二要健全社保体系,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三要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消费品安全立法,严惩“黑心”食品、旅游“宰客”等不法行为。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秩序”的有关知识,分析加强法治建设对维护市场秩序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府基本职能的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让居民更好地消费?
(13分)某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没有逐户逐人进行无记名投票,绝大部分选票是原村干部及其家属代填的,还有一部分是按上级某负责人的要求填写的。村民认为,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并把这一事情告到县人大,要求进行重新选举。县人大表示,该村选举违反了选举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责令重新选举,并责成有关部门依法对某负责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再次选举结果,原“落选”村民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阅读材料,结合政治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村民要求重新选举说明了什么?
(2)村民的合理合法要求得到了解决,某部门负责人的违法行为得到严肃处理,说明了我国公民政治生活中的什么原则?在这一案件中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9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材料二 2009年4月13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财政支出5 007.39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 197.58亿元,增长31.4%。一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支出12 810.92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加3 304.18亿元,增长34.8%。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当前形势,说明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12分)
从2008年过3月1日起个税起行征点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利息税率也由20%降低到5%,免除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在2011年3月份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成为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2007年以来至今,我国先后十几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和存贷款准备金率,2010年11月,继住房城乡建设部上调
公积金贷款利率后,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通知,规定第二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同期首套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1.1倍。中国银监会积极推广”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说明税收、银行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国家财政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马或建成,为实现21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个人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2分)
材料一 下表显示农村公共投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投入项目(每1元) |
通讯 |
道路 |
教育 |
科技 |
可增加GDP(元) |
1.91 |
2.12 |
3.71 |
9.59[ |
材料二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两个: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来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 公共事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5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相关经济学,简要说明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投入的作用。(16分)